当前位置 > 创新转型 > 文化创意经济 > 浏览文章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一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4/18 18:45:02
导读: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产业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热点,其实与这两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国务院于2009年7月通过、9月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国际金融危机和文化产业,有一个看起来松散但可能是密切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的正面影响,它对电影、网络、动漫以及很多新的文化行业,是有很多促进作用的。这也可能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个普遍的规律。

    国际金融危机的提醒:以文化论输赢

    美国在20世纪一共有7次比较明显的经济危机,其中有5次甚至可以说接近6次,电影票房都是攀升的。从我们更熟悉的动漫、网络游戏这一块来说,2008年相对2007年的增长、2009年相对2008年的增长也都是非常明显的。我所看到的数字是,2008年动漫产业增长了97%,网络游戏产业销售额达到了183亿,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电影、电视、音乐三大产业的总和。这是非常惊人的。更难得的是,网络游戏产业同时还给电信、IT行业带来四五百亿的收入。

    所以,通过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提醒,以文化论输赢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开始思考文化问题,或者说思考文化的产业发展问题,可能对中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如果在1000到3000美元时,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就会活跃起来,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的需求就会大大攀升。我们都知道,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中国社科院的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人均GDP要超过4000美元,那么就进入了国际上所说的文化消费将会被大量释放出来的一个阶段。

    但即便如此,像今天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薄弱,只占到了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文化产业还有巨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释放。

    中国制造带来的后果:文化形象残缺

    一直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大量向别国输出物质,把中国制造卖到世界各地。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依然是中国制造。至于中国人爱什么、恨什么,中国人的情感如何表达,甚至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他们了解得非常非常少。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声音没有办法传递出去,如果中国只卖产品到世界各地,就会使中国的形象变得非常残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物质出口受挫,在这样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如何把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文化的声音传出去,所以我们讲,发展文化产业其实还担负着如何把中国人自身的内涵、精神、文化传出去的使命。日本、韩国就是借着金融危机的提醒,才觉得有一个文化立国的路可以走,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产业对一个民族精神的诠释、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展示。

    美国的电影、法国的时装、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对中国来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缺少像这些有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品牌,无法比较全面地把中国人想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很好地传出去。这30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5%,按照专家预测,中国到2025年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这当然是令人非常振奋的消息,但是有没想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或者没有文化来恰当的诠释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那么中国形象有可能就是残缺的。无法以文化论输赢这种方式进入世界格局的竞争里,这当然是一个非常令人感伤的事情。 

    软实力有时比硬实力更具有影响力

    200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出版的《治国方略》里断言,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我们没办法在思想上影响人家,仅仅是卖东西给人家,甚至卖的东西的包装上面也不能加入中国元素。没有平台宣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人的精神,必然会导致人家对中国认识的极其单一。所以比起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还有巨大的文化赤字。

    比如图书出口。图书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中国的图书进出口比例是100:1,也就是说,进口100本书,出口只有1本,而且这本出口的书,可能还是与中医、旅游等有关,不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这种比例非常悬殊。这个逆差在语言输出上也是如此。全世界有这么多人在学英语,但真正学汉语的非常少。现在虽然全世界学汉语的人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此为傲,因为比起学英语的人数来说还是相差太多了。就连在中国国内,看重读英语的人也比看重读自己母语的人要多得多。

    下一阶段,扮演中国崛起和发展的主角可能真的是要轮到文化了。因为文化产业是能耗最小的一种发展方式。我把文化产业称之为无中生有的产业,完全靠着智慧和创意变成产品,产生利润。这种利润甚至远远要超过具体的物质产品所产生的利润。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利润,更关键的还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诠释。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展示实力往往有三种方式:一是威胁,就是所谓的“大棒”;二是利诱,用利益来诱惑,叫做胡萝卜的方式;三是吸引,通过形象文化、精神价值这样一些层面的影响力来吸引你。这种吸引就叫做软实力,这种实力有时比硬实力更加具有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展示出来的中国更可亲

    美国军方在全球各地过度使用军事力量,往往带来一种对它的厌恶。但通过电影以及银幕形象的塑造,这种厌恶之情被软化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壮志凌云》,就是与美国空军合作的影片,影片上映后第二年,报考空军的人数增加了很多。《变形金刚2》、《2012》等,也都受到了美国军方的支持。

    为什么要支持这种电影?就是要通过电影媒介,展示美国军队另外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包含了感召力和影响力,怎么样不惜一切代价去救一些人,怎么样通过信念和忠诚来感动观众,这些被诠释为美国军人的精神之一。

    美国军方在洛杉矶有一个办事处,除了协调美国新闻机构以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和好莱坞打交道,争取在好莱坞电影里面加入美国军队的一些元素。像《变形金刚2》这样的电影,显然是美国军方很满意的。所以导演曾经在记者招待会上夸口说,自己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五角大楼拍电影的导演。

    通过这样一种对比不难发现,文化所展示出来的力量与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不一样。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更多的是硬的、直接的,而文化的力量则是更加柔韧、更加坚不可摧的。当这个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所发出的力量可能是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所不能比拟的。

    想象一下,水是柔软的,但当水成为洪水、成为海啸的时候,就变得无坚不摧了。论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就是水,但是论摧毁一种东西,可能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其实就像水的力量,它虽柔软 ,但有可能是坚不可摧的。因为文化这种柔软,能够持续累积和坚韧地存在下去。

    软和硬是一种辩证关系,而文化软实力所展示出来的中国可能更加可亲,更加令人觉得具有柔软的东西,对于诠释一个民族来讲可能有很大的好处。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