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文化崛起 没有文化的崛起不是真正的崛起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1/12/19 18:03:39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一个“解读中国”的专家。郑永年扎进中国问题研究已有多年,希望构建一个非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解释亚洲。带着这个学术理想,郑永年奔忙于新加坡、中国和欧美各国之间,考察、撰文、著述、演讲。用他的话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释中国”。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那么中国崛起的标志是什么?中国能否为这个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选择?
我认为,这中间至少涉及3个相关问题:第一,中国需要文化崛起吗?第二,中国需要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吗?第三,中国能够创造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文化吗?
中国需要文化崛起吗
今年六中全会的主题就是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崛起,单一的经济崛起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崛起。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还多,但很可惜的是,20年后,中国就被英国所打败,也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西欧8国的GDP,只占世界GDP总体的12%。
表面上看,英国的胜利,在于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和洋枪洋炮。但再深入一步,人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和英国不同的国家形式:
传统中国皇权,尽管理论上非常集权,但这个体制没有很多制度建设,没有动员能力。皇权所拥有的动员能力,主要是为维持王朝尤其是为皇室服务的。
因此,尽管当时中国拥有高比例的GDP,但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组织起来,转化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
而当时的英国,所拥有的是一种全新的国家政权形式,即主权国家。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国家政权,尽管当时英国的GDP不高,但国家能够有效动员资源和使用资源。
为什么近代国家形式先崛起于西欧?这里就涉及到文化崛起。
西欧近代国家的崛起,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理性文化崛起的产物。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最初源自地中海地区,后又逐渐容纳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文化的崛起自下而上,文化最后的政治结晶,便是近代国家形式。当然,这种文化还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容,涵盖各个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西欧国家自15世纪之后,不断产生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政治文化。尤其对英国来说,因为是海洋国家,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展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如果当时英国的船坚炮利是其硬力量的话,那么自由贸易便是其软力量。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文化崛起的重要,怎么说都不会过分。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强调文化崛起和文化创新,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中国需要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文化
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崛起是文化崛起,因此认为,中国如果要强大起来,就要学西方的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后,尽管人们不直接谈论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存在的。
最近几年,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普世价值观。一些人把西方的文化看作是普世的,相信中国只有接受了普世价值(或者西方价值),才会强大。
把文化再造或者崛起,等同于文化的西方化;或者把西方的文化看作是普世的,都过于简单。
因为所有文化或者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创造和累积起来的,都存在普世性的东西。的确,自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话语一直占据强势,但这既不是说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没有相关性,更不是西方文明是普世的论据。西方近代文化的崛起,本身就吸收了很多非西方的文化。中国文化和文明中的很多因素,也可以是普世的。
如果中国单纯接受西方文化,那么中国就不能算是崛起。当今在中国盛行的各种“主义”,都是西方舶来品,尽管在中国因为加入了中国要素而变形,但很难对西方发生影响。
中国能否创造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文化
我们基于中国文化之上,有能力创造一个和西方不同的文化,但可以成为除西方之外的另一个选择的文化吗?这个问题最难回答。
产生一种不同的文化比较容易。这个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一些文化比较强势,一些比较弱势,强势文化具有话语权,为比较多的人所接受,而弱势文化少有话语权,甚至没有话语权。
造就这样一种强势文化很难,但不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中国文明也曾经为西方文明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西方启蒙时代哲学,吸取了很多中国元素;中国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的“有教无类”思想等,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东亚地区,达至西方。
当代中国的情形怎样呢?随着经济崛起,中国感觉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文化走出去,中国其他方面的走出去,已经遇到了很大阻力。比如企业走出去,往往被视为对外在世界的威胁;军事现代化,被视为对世界安全的威胁等等。
所以,这些年,中国正在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包括孔子学院、各种名目繁多的“媒体走出去”项目。
但严酷的现实是,大家都知道了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但谁也不知道文化方面什么东西要走出去。孔子学院在推销中国的语言,各种媒体“走出去”项目对西方来说,更像是中国从西方进口了一些概念,经过中国包装之后再出口到西方。一句话说,中国没有自己的文化知识产品,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西方从中国的传统中学到了很多,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中国。不求进步,光想着从传统中找些什么,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已经解释不了当代中国。尽管今天的中国,有传统传承的一方面,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发生巨变,这要求我们生产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追求新的话语。没有这些,诞生一种新的文化无从谈起。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阅读:
- ·浙江特色小镇海外推广展走进巴黎(09/05)
-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03/17)
- ·2014,中国文化产业的转折年(02/20)
- ·盘点2011年文化网络热词(12/19)
- ·要做好文化创意产业这篇大文章(06/13)
- ·中国文化软实力不足世界的4%(02/19)
- ·杭州加快转型升级最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02/15)
- ·宁波文化“六大战略”成就瞩目(12/07)
- ·2010义乌文博会开幕(04/21)
- ·杭州吹响“创新驱动”集结号(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