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于翻译的往事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9/12/4 14:30:42
在全国翻译大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施燕华是一名资深外交官、翻译。她曾是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上世纪70至80年代,她曾长期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英文翻译。全国翻译大会的开幕式是11月11日,这个日子使她回忆起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一件趣事。1971年的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所住酒店对面的高楼挂出很大的条幅,写着Season's Greetings,落款from the running dogs of U. S. imperialism,即“来自美帝国主义走狗们的问好”,这让他们领教了美国人的特殊幽默感。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红色浪潮之中。大街小巷都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标语。这些标语和口号的照片也上了美国的报纸。于是,美国人知道了红色中国送给他们的称谓──“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国代表团到来之际,他们就挂出了这么一个大条幅,让大家一见之下笑不可抑。
施大使还回忆了中国翻译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经历。她说,当时的翻译完全按照中国的国内政治思路来,比如“最最最强烈抗议”,英文中本没有相应的说法,外交部的翻译室就给创造出了完全中国特色的译法:“strongest strongest strongest against…”惹得在场的青年翻译们捧腹大笑。施大使说,后来中国与国际慢慢接轨后,外交部的翻译开始强调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来翻译,而且翻译可以根据语境灵活翻译。当施大使谈到的老一辈翻译家们的工作精神时,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翻译。板门店谈判时,中方根本没有速记员,是翻译兼任速记的。但翻译们都没有学过速记,于是一些老同志去书店买来一本速记的书,边学边干,出色地完成了谈判的翻译任务。在总结新中国60年来的科技翻译时,发言的代表谈到一些默默无闻为科技翻译奉献青春的老翻译工作者,有些人几十年来翻译了数以亿计的科技资料,但他们的名字和面孔永远都不为人所知,他们永远只是幕后辛劳的工作者,为国家为事业奉献了一切,全场翻译听了都为之肃然动容。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