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创意文化 > 文化艺术 > 浏览文章

国学与经典阅读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7/19 14:32:37
导读:

    现在全社会都在讲国学,其实在我看来,还有不少人并不了解什么是国学,也不完全明白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要做什么,更不清楚假如设置国学博士学位,将会与现在的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史学博士有什么区别。

    我反对国学过热。要认清国学热的问题,我想首先要真正辨别国学的意涵。

    文化从产生来说是多元的

    在中华民族的辽阔土地上,诞生了许许多多不朽文明,汇集在一起走过悠悠5000年的历史。

    黄河和长江是东方人类的摇篮,她们创造的文明与两河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等古老的大河文明一样共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不同文化在各地区的深远影响,所以文化从它的产生来说本身就是多元的。

    同样,中华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也是多元的。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流传最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当时产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他们出现在几乎相同的时代,虽然有一些冲突,虽然有的思想和学说针锋相对,但更多的时候是兼容。

    东汉以后,儒释道三家就一直并存,此消彼长,随着学说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合作,最后在唐宋以后出现了三教合一。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相当好地运用了这些思想。比如,儒家思想是典型的入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入仕途就要有大抱负,治国平天下,如果做不了官也要做好自己。也有一些人赞同老庄的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入仕出仕都好,归不归隐均可,心胸豁达。这种可进可退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多元的一种体现。

    国学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上面所说的中华文化都是国学吗?

    最近两三年出现的一种主张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它需要贴近人们的生活,抛弃神秘的面纱。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就都成了国学。到处都是国学,国学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必须把国学和传统文化区别开来。

    那么什么才是国学呢?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有学界提出,国学是中国的固有学术,是所有中华文化中的学术思想部分,而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如果国学是一种学问的话,那么研究国学就是少数人的事情。中国的固有学术有哪些呢?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新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都可以看做是国学在不同时期的呈现。

    六经是中国文化思想源点

    浙江有位非常著名的国学大师叫马一浮,他曾经在1938年给国学下过新定义。

    马一浮(1882-1967年),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天分甚高,几乎是自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曾经留学美国、德国、日本,对西方文学和哲学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后来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精通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应竺可桢先生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马先生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

    1938年5月,马一浮到江西泰和给学生作国学讲座,第一讲就讨论“什么叫国学”的问题。他认为,国学这个名字其实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国学”是以“西学”为对比出现的,但作为一个概念,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成才能在学理上成立。没有西学就无所谓国学,所以严格地讲,“国学”这个概念并不成立。

    但马一浮也没有完全否定“国学”这种说法。他认为,国学也可以叫做六翼之学。六翼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义》、《乐》、《春秋》。如果说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系统的最高经典是《圣经新旧约》,伊斯兰文化的最高经典是《古兰经》的话,六经就是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也是中国文化思想最初的源点。

    国学可与全民教育相结合

    六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便与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关系。我们需要从小就学习这些文本经典,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认为,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设置国学一科。四书是进入五经的桥梁,因为五经(六经中的《乐经》已经失传)对于孩子来说相对较难,所以小学从四书开始学起。四书当中,尤以《论语》和《孟子》最为重要。宋代大儒朱熹、程颢和程颐认为这两本书所讲的就是六经的基本道理,也是六经的基础。从《论语》入手,一周一课,不需讲课和注解,读背足矣。孩子们的记忆好,很快就能记住,甚至能都背下来。四年级起加入《孟子》的内容,因为篇幅大,不一定全背,可以选读。初高中后就可以选读五经的课程。所有的课程要主张学习没有注释的“白文”,并且增加文言文写作的练习。

    如此,百年后的中国人,都在他们精神世界里扎下六经基本义理的根苗,这些义理也成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六经的基本准则以敬为先

    六经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历来中国立国和国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那么六经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呢?是诚、敬、信。在这三个基本准则中,敬又是最为重要的。这种“敬”不是指对别人的尊敬,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庄严。

    有很多例子可以反映“敬”这个基本准则,比如国人对“孝”的理解。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的基本想法三年都不变,这也是不现实的。其实“孝”的内涵不在这个概念本身,它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敬”。当父母生病卧床的时候,子女能够不厌其烦地在身边照料,这就是对父母的“敬”和“孝”了。

    “敬”不仅是“孝”的核心内涵,同时也是中国人信仰的核心价值。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涉及祭祀时提出“祭神如神在”,只有假设神在那里才会有一种崇敬之情,如果心存怀疑,那么“敬”的成分就减少了。无敬不成礼,上课的时候,老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能把腿放在桌子上,这种礼仪就是“敬”的体现。

关键词:国学,文化艺术,六经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