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产业危机的“多米诺效应”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6/7/6 9:59:46
“外资重压下的中国广告产业危机”
跨国媒介集团的大资本运作,吃掉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更重要的是,我国媒体的生命线将受控于这些跨国集团传媒购买公司。这是“中国广告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课题组”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国媒体业收入单一,严重依赖广告收入
在我国新闻媒介的全部收入中,广告收入占70%,发行或节目收入占21%,多元化收入占8%,其他占2%。而美国媒介集团全部收入中,广告收入不超过50%,更多的收入来自于多元化经营。许多媒介集团的广告、发行或节目收入往往只占其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三分之二是多元化经营收入。由于我国媒体市场化程度低,过度依赖广告,广告业的自由化直接威胁到我国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实力传播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即达到18亿元人民币的营业额,1998年达25亿元。从2001年开始,实力传播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50亿元,2003年、2004年分别以24%、21%的速度持续增长,2005年的营业净收入已高达20亿元,而在国内媒体中只有少数报社的广告收入可以超过1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到今年年底,实力传播准备将旗下原有的5-6个传媒购买公司全部整合起来,成为实力传播旗下的传媒购买集团,进一步加强对媒体的广告议价能力和购买能力。
中国广告产业危机将导致民族品牌危机
“信息时代,广告产业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而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现代广告》杂志社社长陈永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广告业是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民族品牌的发展需要有相对应的民族广告业做“后盾”。
研究国外广告集团进入中国的情况之后不难发现,国外广告集团都是伴随着国际品牌的进入而进入,如日本丰田走到哪里,电通广告公司就跟随到哪里。
但是,我国本土广告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本土广告公司高度分散和弱小,难以承担塑造民族品牌的重任;另一方面,本土品牌和广告大户对外商广告公司的依赖,使得民族品牌和本土广告业的发展步履蹒跚。
与此同时,我国本土的一些品牌以及广告大户,如浙江移动通讯、西安杨森、联想、北京啤酒、奇正、海尔、中国电信等,普遍选择外资广告公司代理其广告业务。
课题组表示担忧:民族广告业的弱势所导致的“文化软肋”,是否会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面对跨国广告公司与生俱来的文化背景和外商广告的“西化”渗透,民族广告业的弱势容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传播中成为信息“软肋”的局面,由此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下的伦理道德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外商广告中常见的暗示性享乐主张、泛“性”化主张都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 返回顶部
- 责编:5sw
- 浏览: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阅读:
- ·过半广告主青睐搜索引擎 规范亟待出台(10/21)
- ·电视广告限播引发网络广告受青睐(10/20)
- ·世界华文广告奖在云南蒙自揭晓 142件作(10/20)
- ·Hulu视频90%携带广告 版权模式成功运转(10/16)
- ·创意无限的食品广告(10/13)
- ·重庆即日起开展首届户外公益广告创意设(09/22)
- ·央视改版收视飙升 春晚零点报时广告46(09/19)
- ·淘宝1元秒杀广告登陆央视黄金档(09/18)
- ·央视广告代理商巨亏 中期业绩缩水(09/18)
- ·二三线城市渐成广告主新宠(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