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折腾的重庆户外广告女超人财富是先舍后得(2)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8/7/18 11:02:19
敢于吃螃蟹
项华对工作的专注和细心,开始在朋友中口碑相传,这也给澳美公司带来了一笔大业务:为扬子岛做广告宣传。扬子岛休闲产业在当时属于新兴行业,需要广告的宣传。澳美接到这一单时,项华便想把它做得和别人不一样。“要做就做最好的,要做就做重庆没有的。”
在当时的重庆户外广告行业,项华发现,大多户外路牌的广告制作技术都较落后,仅仅停留在手绘和美工油画上。如何才能突破这个局限?对此项华费了不少心思。她想到在广西做客户代表推广时,曾有一家企业向她介绍过广告喷绘技术———这个想法让她眼前一亮:在广告牌制作中运用喷绘技术,是当时重庆行业没有的,澳美如果敢吃“第一只螃蟹”,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在一幅挂历中看到的图片,项华找到了创意灵感,并很快设计出初稿;交给客户审定通过后,又火速交给广西的厂家进行喷绘。事实证明,项华的选择没有错,当扬子岛的广告宣传牌出现在解放碑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除去各种成本,这笔业务使澳美获利5万元。
遭遇滑铁卢
户外广告在中国的发展史不过20年,但其发展速度可谓迅猛。而部门相关管理与规划则稍显滞后。户外广告公司除了要化解市场竞争的风险外,还得面临行政干预下强制拆牌的政策风险。
1999年,项华的澳美公司遭遇了一次“滑铁卢”。由于渝州路一带行政规划不清楚,澳美制作的广告灯箱虽符合手续并经过了审核,但依旧避免不了被拆的命运。而灯箱被拆,意味着澳美不仅损失灯箱制作费用,还要退回客户的广告费。在双重打击下,“当年澳美在这一项目上巨亏150万元,这对我们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那种感觉就像你已经到了8楼,又一下跌到了3楼。”项华如是说,“很多公司以为澳美要关门了。”虽然澳美元气大伤,但还有一丝余力。由于澳美客户的覆盖面较广,一些中小客户给了澳美起死回生的机会,“还好,没有跌到一楼。”在挫折面前,项华仍然保持着乐观。
2001年,在鹅公岩大桥通车前,澳美拿到了8公里的户外广告项目,“我们利用项目分拆的方式,让更多广告企业参与进来,实行了多赢,有钱大家赚。”事实是,很多企业赚到了钱,在合约期满后还不肯离去。
折腾再折腾
2003年,对于重庆澳美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澳美入驻希尔顿国际商务大厦1200平方米的五星级办公场地。从1996年仅有数人的小公司,到2003年入驻希尔顿,发展成拥有近百人的重庆户外龙头广告公司,项华仅仅用了7年。
成功的最大秘诀,项华将之归于理念的创新:采用“三面翻”技术,使一个品牌有了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采用“全彩”技术,使霓虹灯广告牌告别了单一的色彩;而最近的创新,是今年3月开创的玻璃幕墙单透广告画。在文化宫侧门对面的重百大酒店,那幅巨大的汽车广告便是澳美新工艺的杰作。“这种‘单透’以前广泛运用于公交车,我们首次将它用到了大型户外广告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告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行业。项华喜欢创新,喜欢“旧瓶装新酒”。这让澳美在短短几年内,拥有了重庆最大户外广告企业的身份,“现在一年产值1亿多元”。
对于澳美而言,做广告不仅是做一种宣传,更多的是做一种文化。将户外广告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一方面宣传客户产品;另一方面提升城市形象。“为此,我们正在努力,”项华笑着说。
财富对话
《时代信报》:在你的打工生涯中,有什么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项华:把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主人,这是我的打工生活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次我帮公司采购8套灯具,回去的方式有两种:坐车回去,或让棒棒挑。为了帮公司省下两元钱的车费和棒棒钱,我选择了第三种:自己将8套灯具从五一路担到储奇门。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把自己和一个公司的利益捆绑一起,这可能是我最早的职场意识吧。
《时代信报》:你认为广告传播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项华:户外广告市场风云变幻,从文案到策划再到设计,每个环节都需要把控精准。为适应这种变化,澳美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也越趋完善:形成了投资决策、媒体评估与创新委员会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广告运作成本,有效防止广告投资风险,从而获取最大的广告投资效益。这就是广告传播的核心目标。
《时代信报》:外界有人质疑户外广告是视觉垃圾,你认同吗?
项华:我不这么认为。户外广告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户外广告的画面设计是城市建设的缩影。相关部门对于户外广告不能“一刀切”,要先发展再规范,在发展中找问题。广告如能与这个城市的建筑与文化相和谐,就不是垃圾,而是一种视觉美,关键是看你如何布局。
- 返回顶部
- 责编:5sw
- 浏览:
- 来源:时代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