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和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得益于浙江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群,以此创造了浙江制造业50%以上的产值,近60%的税收,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展示浙江工业化水平的一张品牌,也为打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纵观浙江产业集群,从其诞生开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下逐渐形成。与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相比较,浙江产业集群还存在着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创新能力差、品牌意识的淡薄等,实质是产业集聚的 “块状经济”,仅仅是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
产业集群是当代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经济版图就是一大批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全球化趋势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也是区域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浙江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首要之题。
——编者
2008年,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围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浙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省确定两批共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并先后在嵊州市、绍兴县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和产业集群示范区试点工作现场会。通过加大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推动、氛围营造、智力支撑、合力推进的工作力度,全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
两年多的试点推进,我省产业集群示范区的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创新能力日益提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显现,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从规模总量看,全省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489.7亿元,出口交货值3828.5亿元,利润1045.4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36.3%、35.8%、34.8%。从个体规模看,年销售收入超千亿的产业集群示范区数量,从2008年的3个增至2010年的5个。
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载体建设上。在创新投入方面,2010年实施R&D投入280.4亿元,比2008年增长23%;实施技术改造投入832.6亿元,比2008年增长28.6%。在创新产出方面,实现新产品产值3131亿元,比2008年增长32.9%,较销售收入增速高出8.6个百分点,新产品贡献率提高日趋明显。
目前,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品牌梯队,有中国名牌产品96个,中国驰名商标206个,浙江省名牌产品415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95个,出口名牌89个,各类全国性集群名片100多个。像宁波服装、绍兴纺织、永康五金、嵊州领带、瑞安汽配、乐清工业电气、温岭泵业、黄岩模具等产业集群,均获得全国性产业基地荣誉称号。万向集团钱潮QC牌万向节获世界名牌称号,实现我省零的突破。
在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中,通过培育发展一批重点优势企业,促进产业集群整体水平的提升。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中共有15个属于龙头带动型块状经济;全省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有71家“落户”42个示范区内;有18个示范区共计54家企业在国内外成功上市。此外,一大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国外商标注册等手段,实施国际化发展道路。
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42个示范区共有108个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领域涵盖了技术创新、产品检测、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市场调研等。特别是杭州装备制造、绍兴纺织、宁波服装和东阳磁性电子等产业集群示范区,拥有的公共服务平台都在8个以上。此外,40个各类大型专业市场,基本实现由传统的专业市场向集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展销服务等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型专业市场转变。
仍待深化和加强
全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在转型升级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工作亟待深化和加强,主要表现在仍不同程度存在低端化锁定倾向、产业政策限制了部分块状经济的生存发展空间、要素资源制约日益严重、产业集群示范区的政策措施尚不够配套等。
相关阅读:
- ·诸暨国际商贸城最大单体市场开建(12/02)
- ·杭州专业市场升级提速时代来临(11/22)
- ·杭州专业市场的发展思路与提升发展之道(11/06)
- ·浙江专业市场提升发展迈大步(09/22)
- ·同一个块状经济体内 个体户“抱团升级(09/12)
- ·投资商铺需着重关注五个方面(09/03)
- ·路桥金清镇块状经济逆势中期待快跑(08/02)
- ·杭州专业市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07/16)
- ·爆炒杭州商铺 8年间商铺转让费从30万涨(07/11)
- ·四季青服装市场创始人祝浩泉:专业市场(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