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便利店发展模式须从规模向质量转变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2/1/11 16:06:31
近两年,我国便利店的争夺战已经从沿海富裕地区向内陆和二三线城市渗透。就目前而言,便利店还是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快、富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并且出现了一批发展质量较好、具有一定门店规模的便利店公司,如上海的好德、可的、快客,以及东莞的美宜佳等,这些企业的门店数量均超过了1000家。
相比之下,外资便利店企业虽然一直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市场,但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
然而,虽然本土品牌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但大多数企业发展质量并不高,盈利能力也不强,从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征:
盈利能力较弱
本土品牌的发展优先考虑速度和规模,忽略质量的提升,营运经验和管理能力方面尚未有质的变化。其结果是:整体庞大,而单店运营规模和盈利能力较弱。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通过对46家有便利店业态的连锁企业调查后发现,样本门店在2010年的平均配送率为89%,比上年降低了2个百分点。只有5家店铺实现了100%的统一配送(最低为40%)。
而在2010年,样本店的平均毛利率为19.5%,只比2009年的18.7%略有提高。其中最高为26%,最低为15.7%。
物流和信息系统不完善
与其他业态不同,便利店有分布广、网店多的特点,物流和网点配货成为连锁便利店经营能否胜出的关键因素之一,组建自己的物流和管理系统,则可以及时了解各个单体的供求关系,给予门店经营和配送指导。
另外,温控物流更能保证商品品质。据了解,在上海,7-11采用低温配送,一日两次送货,极大地保证了生鲜及蔬菜水果的品质,从而带给顾客最新鲜的感觉。相比之下,内资便利店才刚开始组建自己的低温物流系统。
营运经验不足
本土品牌注重规模和快速占领市场的模式,加上起步较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等都是通过简单模仿和学习复制而来,尚未形成自身比较成型的运营和管理办法,没有完全从理解消费者角度来指导便利店的运营。
服务意识不强
本土品牌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和水平与外资相比,皆有很大差距。以7-11为例,在日本、我国台湾等发展成熟的区域,7-11开展的服务五花八门,大有“只有顾客想不到,没有7-11做不到”的阵势。据了解,在日本等便利店业态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便利店的竞争已经超越店址或营业时间这样的传统竞争要素,更多地集中于如何提升消费者服务上。比如在这些区域的便利店中,除提供一般商品外,顾客还可以享受午餐、夜宵、交纳水电费、复印、租用雨伞等多项服务。相比之下,内资便利店在此类创新型服务方面则乏善可陈。
- 返回顶部
- 责编:8002
- 浏览:
- 来源:中国经营报
相关阅读:
- ·中国将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07/10)
- ·便利店行业大举扩张 持续盈利难题待解(06/28)
- ·杭州萧山新零售小店商业模式渐渐兴起(01/24)
- ·资金使用或有失衡 便利店行业进入“洗(07/19)
- ·便利店品牌抢滩杭州市场 瞄准写字楼商(01/23)
- ·杭州地铁+商业综合体将成商家必争之势(12/15)
- ·杭州地铁商业风云再起 地铁商业街加速(12/13)
- ·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稳中有升(08/04)
- ·全国便利店近10万 杭州便利店进入成熟(05/11)
- ·杭州便利店逆势而上 百米一家便利店(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