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楼宇经济 > 产业园 > 浏览文章

苏州工业园区以创新发展引领转型升级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5/26 9:42:23
导读:    每年的五月,对苏州工业园区人都有特殊的时间意义,因为每年园区的周年庆都会在这个月份举行。当15周年的宏大场面还让人觉得历历在目的时候,16周年又来到了人们的视野。二次创业、“三区三城”、转型升级,这些

    每年的五月,对苏州工业园区人都有特殊的时间意义,因为每年园区的周年庆都会在这个月份举行。当15周年的宏大场面还让人觉得历历在目的时候,16周年又来到了人们的视野。二次创业、“三区三城”、转型升级,这些一年来轮番“轰炸”的词语对园区人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谋定而后动”,2009年11月,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园区“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规划浮出水面;以这份规划为核心,园区人在发展的战略方向、评价标准、服务体系实现了一系列嬗变。在这份规划的背后,凝聚的是园区人对自身变革的深度思考,交出的则是一份放眼未来的崭新答卷。

    从“三驾马车”到“八仙过海”

    ——“3+5”规划布局产业新篇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转型升级成为全国上下普遍共识的今天,作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苏州工业园区一直视“创新和率先”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何继续“领跑全国”?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园区指明了发展方向:占领制高点、培育增长点。于是,有着规划先行优良传统的园区人再次“祭”出规划这一法宝,做新做实产业规划,占领产业发展高端,为下一阶段的辉煌规划出新蓝图。

    根据规划,园区产业发展“3+5”的结构布局给人以重点突出、充满活力的印象。将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传统主导产业作为“三驾马车”做大做强,提高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能级,引导和推动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两端延伸,努力打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内外销相对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在深度思考园区既有产业基础和未来科技发展前沿的前提下,突出主导优势,与南京、无锡、泰州等周边地区错位发展,有针对性地在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及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环保五个新兴产业“布局谋篇”,其中,更是确立纳米技术及运用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以“八仙过海”的布局使打下了深厚产业基础的园区经济将逐步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完美转换。

    如果说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的高成长期,而以金融、物流、商务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近年在园区则呈现出“井喷”的强势发展。在苏州,银行总部汇聚金鸡湖中央商务区已成为“大势所趋”,以苏州创投集团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务“风生水起”,而以母基金运作为核心的沙湖股权投资基金“呼之欲出”。园区物流几乎每两年就能推出一个创新的物流模式,苏州物流中心已发展成一个集对外贸易、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口岸作业、普通仓储运输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物流中心,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依然逆势达到8%的增长,实现513亿美元的进出口监管货值。 4月28日,苏州工业园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中国商务旅游示范区”,这也是园区人在继综合保税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等之后,再一次在创新和示范上被授予“国字号”,延续了园区人在机制体制创新上的优良传统和勇于探索的一贯风范。

    根据发展规划,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已经确定。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融合通信等领域将成为园区新的支柱产业群,园区也将成为聚集各类创新要素的高端产业技术和新兴业态的策源地。

    从世界“工业坊”到科技“小巨人”

    ——生产力发展要素的排序之变

    对一个开发区来说,吸引外资、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总值等数值的高低似乎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考量开发区成功与否的标准,但在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指挥棒已经使发展要素的排列图谱发生了大变化,人才、研发中心、绿色GDP的多少成为园区人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因为变革中的园区人深深知道,隐藏在这些词语背后的正是掌握园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几间办公室不到200平方米,区区8位员工!如果仅仅以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面积、员工数量等硬指标来判断,毫无疑问,签约园区生物纳米园的第一家企业——博思维科公司委实小得“可怜”,可这家毫不起眼的企业、美国农业部认证的专业测试中心,其客户大多来自美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著名公司。2010年,博思维科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人均产值超过120万元。

    放眼生物纳米园内,像博思维科这样的“小巨人”企业比比皆是,同样“个头”虽小,能量却很大。

    比如,去年入驻生物纳米园的浩欧博生物,尽管目前只有28名员工,可从今年的发展形势估计,2010年公司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明年则有望达到5000万元;再比如,惠生电子,十几个人的团队,今年产值计划达到2500万元,人均产值达208万元……

    事实上,生物纳米园许多企业人均产值都超过了100万元。正是众多入驻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生物纳米园在运营三年多的时间里就呈现出了几何级的增长。“以前这里只是参观点,现在已成为增长点,”生物纳米园总经理刘毓文自豪地告诉记者,“2009年,园内150家企业,只有1家产值超过1000万元;但2010年,保守估计,将有15家企业产值超过1000万元,其中2家超过5000万元。 ”

    同样的发展奇迹在中小企业数量更庞大的国际科技园也可以看到:0.33平方公里的国际科技园的总产值超过了45亿元,这相当于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土地上产出了1个亿的GDP。

    这背后,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以前,生产力发展更多强调单位面积内资金投入强度、劳动力密度,强调要素集聚的“规模优势”,而如今,园区这些“小巨人”依靠技术优势独步天下,人才素质和技术在发展中的要素地位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用时下的一个热词来描述,这显然是更“低碳”的发展模式。

    短短几年内,园区已聚集了1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物医药、软件及动漫游戏、纳米光电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扮演着“小巨人”角色。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告诉记者,别看这里入驻的公司大多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办公场所也只有几十平方米,但是因为拥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市场竞争力强,一两年内企业产值就达到上千万元,利润高达100%甚至300%。

    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顺利成长,对园区的成功转型将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2009年,园区专利申请4056件,同比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总量近50%,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占比均居苏州首位,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来自中小科技企业的专利申请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建“高速公路”到造“枢纽”

    ——耦合式服务打造“亲商”升级版

    拿什么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园区来?要靠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多次对园区提出要求,“园区要继续在全国保持率先,就必须在原有优势上不断创新”。“园区为领军人才专门举办这样针对性很强的管理培训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服务型政府倾力亲商的理念,园区真的是把我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日前,在园区领军人才管理培训班的结业仪式上,苏州吉玛基因药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佩琢博士动情地与30多位“同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

    张佩琢的感慨发自内心。园区自2007年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以来,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加速聚集,眼下已拥有各类领军人才132人,其中11人入围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姑苏领军人才占我市的比重均超过了50%。但跟张佩琢创办的吉玛基因一样,这些领军人才项目目前大多处于创业初期,而且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虽然技术领先,但这些各自领域内的专家刚刚从技术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很少有人在创业前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难免会遇到融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市场开拓等诸多问题和困惑。为此,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园区特地组织了第一期领军人才管理培训班,教领军人才“转型”学当老板。

    培训班的牵头单位是去年下半年新成立的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这个中心通过整合现有政府服务资源、创新服务内涵和外延、提升服务深度和质量,对企业实施培育、培养,为区内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涵盖融资、服务、信息等多方位的深入服务。

    园区的全方位服务使得企业发展的“关键的一跳”不再那么惊险,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百博士曾在美国工作多年,他对这种体贴入微的全方位服务感触尤为深刻。“和美国的硅谷相比,在园区创业可以同时得到‘两只手’的帮助,一只手是造就硅谷神话的风险投资,另一只手则是园区特有的政府扶持体系。 ”正是在这“两只手”的帮助下,他研发的“新型无痛微针透皮控释给药系统”项目顺利完成了产业化,并在今年年初与日本软银集团签订融资协议,3年后的销售收入预计可达3亿元。

    目前,园区共引进和设立了85家风险投资及担保机构,管理和募集资金的规模超过180亿元,成为省内创投资本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与此同时,园区先后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性文件30多个,初步形成了设计人才服务、技术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扶持体系。扶持创业,园区两只“手”紧握在一起。

    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缺乏资金进行大规模硬件投入的现实,园区还投资2.3亿元,陆续建成一批针对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纳米、融合通信等近20个科技产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引进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等30余个开放实验室,形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10个,打造出“孵化器+技术平台+产业基地”一条龙产业孵化体系。

    站在开发建设16周年的节点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从“三驾马车”到如今的“3+5”齐头并进的格局,园区政府服务的载体从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扩展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及一站式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服务的运作模式和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主要为制造企业提供各种快速行政审批,扩展到如今涵盖政策、信息、资源、金融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以及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海归企业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方案。

    如果把之前为企业提供的线性服务称之为“高速公路”的话,那园区现在已经不满足于修筑“高速公路”,而是致力于构筑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交枢纽”,细分受众、与时俱进,使“亲商”服务也有“升级版”。力求为“3+5”产业格局下各种类型、不同层次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16年来,园区不变的是亲商理念,与时俱进的是亲商服务的内涵和运作模式。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苏州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