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楼宇经济 > 地产评论 > 浏览文章

怎样打破楼市调控积蓄更大反弹的循环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6/9/9 14:26:02
导读:“地王”和高地价已从东部热点城市蔓延至全国,甚至是一些产业和人口基础并不被看好的城市,在郑州、厦门、无锡、武汉,甚至一天诞生数个地王。在此情形下,将房地产作为基础优质资产,借助“高杠杆”开展资本运作,实现财富的数量级累进,也就成了近期各地楼市泡沫深化的标志。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房贷增长113%,居民杠杆率达40%,较2008年增长了167%。

    8月最后一天,厦门和武汉这两个东部和中部代表性城市,相继出台“限购令”和“限贷令”。自此,作为上半年楼市标杆的二线热点城市,基本都拿出了调控举措。只是这些楼市调控新政都未能跳出在需求端“微调”的怪圈。更不能不提的是,热点城市的本轮楼市调控也背离了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向,比如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去地产化”等。另外,畏难情绪、敷衍之态在各地楼市新政中也很突出,一些地方政府既要贯彻中央指示,又不想让本地楼市降温、土地被贱卖,最终出炉的措施,信号意义远大于实际效果。

    这就难怪何以中央明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一行三会部署清理通道和杠杆工作,热点城市实施控制杠杆的“新政”,8月楼市泡沫化倾向却并无改观。全国“地王”大戏照演,共诞生47宗超过10亿元的地块,其中溢价率超过100%的地块达到33宗。更令人不安的是,“地王”和高地价已从东部热点城市蔓延至全国,甚至是一些产业和人口基础并不被看好的城市,在郑州、厦门、无锡、武汉,甚至一天诞生数个地王。当月,土地平均溢价率大幅攀升至77.98%,仅次于今年6月,成为年内第二高点。

    在此情形下,将房地产作为基础优质资产,借助“高杠杆”开展资本运作,实现财富的数量级累进,也就成了近期各地楼市泡沫深化的标志。宝能和恒大逐鹿万科股权,融信在上海上演“蛇吞象”,显示楼市的金融属性在无限延伸。借助通道和加杠杆,银行理财已沦为资本运作的“嫁衣”。近日有报道披露,在上半年的219宗地王中,银行提供了10万亿资金。楼市越吹越大的泡沫,就像个无底洞,吸走了大量本来准备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

    在“抑制资产泡沫”的号角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开发商敢不计成本“造地王”,资本大鳄还敢高杠杆操作和抢食地产股权?根本原因是,他们继续按过去调控思路揣摩政府的态度。一则,国家不会收紧货币政策;二则,地方政府对楼市的依赖无以复加;三则,货币宽松而长端利率下行至历史最低,“资产荒”已逼近,楼市繁荣是必然趋势。由此,市场又一次推断,即便资产泡沫愈演愈烈,职能部门和地方也不可能积极行动起来。既然如此,以目前地价水平,热点城市房价未来5年将翻一倍,楼市泡沫继续向纵深演进。在没有遗产税、房产税、累进个人所得税等来调节收入的情形下,买房是当今中国最好的投资途径,这或许才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据报,我国制造业重要基地东莞,去年至少有4000家企业关门,而8月该市房价同比上涨35%。

    泡沫并非要触发某个精确的界线才会破灭,房屋交易高度市场化,政府力量再大也难以左右规律。若地方政府还在敷衍,还停留表态式调控上,甚至幻想刺激楼市泡沫,延缓“土地财政”和楼市依赖,那么过去“10年9调”已准确无误地说明,任何一次对“需求端”的抑制,不过是在积蓄楼市下一波反弹的力量。货币政策宽松依旧,“资产荒”山雨欲来,此轮调控积蓄的下一波反弹力度,或许更大。

    面对楼市调控的困境,从上到下的决策链条,应本着对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大局负责的态度,及时纠偏。比如,以地方主体责任为政绩考核依据,评判地方要员是否落实中央政策,让调控真正做到挤泡沫、清杠杆。鉴于信贷投放“脱实入虚”的现状,有关方面要尽早革新“一行三会”各管一块的监管模式,不给楼市留下监管空白。既然我国第三产业已成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经济韧性和回旋余地大,就业弹性较足,就应适度收紧无效的货币投放。(原标题:怎样打破楼市调控积蓄更大反弹的循环)

关键词:楼市调控,打破楼市循环
  • 返回顶部
  • 责编:8059
  •        
  • 浏览:
  • 来源:中国证券网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