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一策 杭州萧山镇街工业园区迎二次开发潮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9/12/11 11:29:03
(原标题:一园一策 镇街工业园区迎二次开发潮 记者:姚潮龙)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萧山正在大力实施一场“园区革命”。
全区镇街工业园区分类发展推进会日前举行,考察现场、互听互看、交流分享、比学赶超,吹响了冲锋号。这场今年4月启动的“园区革命”,正以改革创新者的姿态,开创全省全市之先河,加快破局存量盘活的难题。
作为杭州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的最前沿阵地之一,如今的萧山,正以镇街工业园区分类发展为抓手,以亩产效益为聚焦点,以整合优化为着力点,对全区镇街工业园区启动二次开发、实施“一园一策”,首批18个园区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目前,萧山推进工业园区分类发展,已列入全市改革创新的重点工作。通过载体重构、规划重修、模式重建,萧山正大力实施传统工业园区向现代产业集聚平台的转型,推动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迎来园区二次发展的“春天”。
载体重构
存量变增量
这几天,一份刚刚公布的小册子引人关注,这份册子叫《镇街工业园区分类发展比学赶超》。
这份只有61页、并不算厚的册子里,详细罗列了10多个镇街工业园区的发展计划:从园区概况、预期目标、所做工作,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表、新招引产业项目清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地描绘了分类发展主路线。
这就是历经一年之久、大量摸底调研之后形成的“一园一策”总方案,也是镇街工业园区分类发展的“萧山路径”。
“一个园区制定一个对策,一个对策匹配一个园区。”区经信局负责人介绍,借助“一园一策”,萧山逐步推进全行业全域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大新兴产业的招引力度,运用数字经济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齐全、产业业态新颖的产业新载体。
萧山为何要制定工业园区“一园一策”?
回溯历史,萧山以农村工业化见长,40年来的工业化征程,也是由遍布各镇街的工业园区主导的。这种模式,决定了工业园区对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推进、老百姓创富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本质上,这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式的块状型、粗放式县域经济模式,主要依赖“野蛮生长”路径,其显著特征是摊大饼、跑规模,功能少、配套缺。
一名熟知萧山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委改革办专家认为,当前经济发展要素日益紧张,特别是土地空间不足、新增用地难,而新项目落地又需要新空间,“不只萧山,全市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都面临这个共性问题,只不过萧山量多面广,表现得比较突出。”
“表现突出”的背后,是这样三组数据:从规模上看,51个镇街工业园区占工业用地约5.2万亩,为全区工业用地总量的43%左右;从产值上看,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区比重超40%,几乎撑起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从效益上看,工业园区亩均税收却不到20万元,直接拖了全区亩均效益“后腿”。
这种形势,倒逼萧山重新复盘工业园区,为存量园区二次开发积极探索一条破局之路。
区经信局负责人表示,“一园一策”的关键词是重构,即围绕园区产业业态、环境生态、建筑形态,通过改造提升、减量腾退、退低进高、盘活利用等途径,把土地等资源进行合理转换,形成要素重整、空间重塑的新局面。
某种程度上,“一园一策”就是对工业园区实施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以重构存量达到培育增量。
规划重修
园区变社区
当杭州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首次到来苏周工业园区时,不由感叹:这个起步于17年前的园区,在支撑起所前镇工业体系的背后,正因为要素限制面临“成长的烦恼”。
在该研究院操刀下,来苏周工业园区有了一个相当时尚的名字:里士湖科创小镇。但变得不只是名字,更是“魂”:科创中心、服务中心,再加上数字研发基地、数字制造基地,以“两中心两基地”为核心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来苏周工业园区华丽“转身”,是“一园一策”落地的缩影。但与起步阶段不同的是,这一次工业园区分类发展强调“规划先行”。镇街引入外部专业设计研究院,从更高站位重新布局园区功能,也通过重新规划再次丰富工业园区概念。
产业为主导,是不变的主旋律,目前已有14个园区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的论证。产业规划的修订,更多从整体角度进行把握、重新定位,并结合各自优势,一方面升级已有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差异化发展,积极形成个性化、特色化园区,努力避免千篇一律、同质竞争。
如瓜沥把航民村工业园、群益工业区、临港园区作了“绑定”,共同打造临港产业园。其中,临港片区在现有大企业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航民片区重点进行现有产业升级,培育黄金饰品等产业;群益片区依托现有的家装设计研发能力,通过退低进高、腾笼换鸟,不断完善其产业链,进而打造高端智能家居产业。
除了产业,工业园区正在增加“新料”。“与其说是工业园区,倒不如说产业社区。”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说,萧山工业园区分类发展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规划重修突出了产城人融合理念,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既注重面子,又注重里子。”
如浦阳镇五金机电园,作为全区首个通过专家评审的镇街工业园区,被整体规划为2个智能制造区、1个研发设计区和1个工业产业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区还将建设一个邻里中心,作为商业服务载体。
截至目前,首批18个镇街工业园区中,累计启动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个,同时实施旧厂房改造项目25个、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33个、市级“机器换人”项目110个、数字化改造试点项目297个。
模式重建
独奏变合奏
在“一园一策”中,创新存量工业园区整体开发模式是另一大亮点,特别是萧山鼓励镇街改变以往镇街主导型开发模式,尝试借助外部力量、外部资源,重造开发新模式。
“工业园区分类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投入大,仅凭借镇街的力量,不一定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区经信局负责人解释,因此要推动存量开发由镇街独奏向各方共同发力的合奏模式转变,“引入市场化社会资本和第三方运营商,推进‘政府+国企+民企’协同盘活存量,开展联动招商,这也是‘一园一策’新的尝试。”
尝试新模式,目前不少镇街已经先行一步。
“政府+国企”模式以戴村镇为典型,该镇牵手萧山区城投集团,以“镇街+国企”模式改造工业园区建设V智造产业社区,不仅高效完成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还引进上海建沪鸿达科技有限公司RISC-V芯片、上海臻恒光电系统有限公司360天眼、杭州春来科技有限公司环保传感器等项目。
“政府+第三方运营商”模式以河上镇为典型,该镇与知名城市运营商华夏幸福共建产业新城,重点以“高端装备新材料”为主,“汽车新材料、医用新材料”为辅的1+2产业定位,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社区。“今年以来,已签约落户项目11个,总投资超10亿元;新投产及运营项目6个,总投资5亿元。累计收集有效产业项目信息160余条。逐步建立并完善项目储备库,储备意向项目40个。”河上镇负责人说。
有专家认为,这种政企合作的本质,是将社会资本的项目优势、资金优势、城市经营经验优势和镇街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双方构建“规划共绘、配套共建、项目共招、产业共兴、利益共享”的城市命运共同体。
具体而言,政府做好政府的事,像收储拆迁、规划调整衔接、部门对接等工作,在土地出让金和税收贡献等方面资助第三方;第三方则需要做好市场的事,像产业运营商具体负责园区内基础设施提升和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招引优质项目、园区运营管理等。
或许是看到了这种模式的优势,目前萧山越来越多镇街加入其中。比如临浦镇与中信建投合作谋划杭州精密智造产业园,区国资公司与闻堰街道合作等。“镇街工业园区改造除了政府自身力量外,必须充分调动产业运营商、园区企业的积极性。”区经信局负责人说,近期萧山将在鼓励国资平台、产业运营商参与改造提升方面出台专门政策,进一步助推更多工业园区实现转型升级。
记者手记
“园区革命” 加减之间看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
萧山实施“园区革命”,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一次主动出击,是未雨绸缪的“先手棋”。
“一园一策”的核心是做好加减法,即引入创新项目、关停落后产能。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关停为引入腾挪空间与容量,某种意义上,关停构成了引入的一个先决条件。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工业园区已关停整治四无企业(作坊)547家,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07个,为引进新项目腾出了大量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发展集聚了土地等关键要素。
做减法,犹如壮士断腕,这一过程很痛苦。这痛,是主动断臂之痛、转型之痛,是以牺牲短期经济指标作为代价的一次“冒险”。当一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被关停、一批低小散行业被整治后,一定时期内,势必会影响到地方经济增速。因此,推进这项工作,无疑是需要胆识、魄力和智慧的。
做加法,则需要长远的眼光和持久的耐心。新项目引进、新产业培育,即使最后能成功,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非在朝夕之间可以完成。而且,由于不可测因素,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波折反复甚至曲折前行。因此,从长远看,做加法考验的是执政者的耐心与韧性。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局面,作为大区、强区的萧山,必须与时俱进,以推动工业园区分类发展为抓手,为新一轮赶超跨越发展“破题”。也唯有沉下心、铆足劲,咬定青山不动摇,萧山的“园区革命”才能闯出一条新路子。
今天很痛苦,明天很美好。在“加与减”的方寸之间,“园区革命”将助推萧山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萧山日报
相关阅读:
- ·杭州萧山部署五大任务 推进镇街工业园(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