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品牌塑造的密码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7/2/6 15:10:00
未来属于品牌,尤其是属于全球性的品牌。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经济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我们知道消费者的内心谈到品牌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想到一个形象,比如说麦当劳,看到它一个M,开始想到一个品牌的形象。
第二个想到什么样的性能;
第三个层次才是它的潜意识,这个潜意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告诉你;而从专业的术语来说塑立品牌的过程就是:第一,如何理解品牌的价值? 第二,你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当中定位究竟如何?第三,与消费者沟通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第四,怎样打动消费者?
一、 品牌如何成功的关键
今天,已经是品牌的今天,很多人是带着朝圣的虔诚来看待这两个似乎注定将救世的字眼;品牌已经成为中国的新自由女神,在她婀娜身影的指示下,TCL大口一张吞下了汤姆森,联想把IBM--THINKPAD纳入囊中,中国家电业正在狂奔国际化,中国汽车业高唱自主品牌之歌……
然而狂飚急进的背后并未带来实绩与声势预期中的一致,不仅那几个品牌化的急先锋陷入了经营困难的泥沼(天知道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中国的整个品牌生态环境也没有闻到春天的气息,这种心想不成和不如人意的情况,里面的确存在时间积累不足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方法,我们并未真正掌握品牌科学! 现实情况是: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在品牌管理研究与知识普及工作的落后的情况下,不懂得如何进行品牌战略管理及如何打造强势品牌。
企业只按照营销传播理论做好日常的营销传播工作,并不能打造强势品牌。
没有强势品牌的企业,根基是不牢固的,只会陷入“营销成本偏高、销量大但利润很低、高度同质化竞争、品牌短命、缺乏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困境。
美国兰德公司曾花20年时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发现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四种价值观: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二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三是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四是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在品牌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品牌建设靠的就是5份素质、3份文化和2份长相”。这个规律简单的说就是“,企业要用5份的气力提升自己的素质,3份的气力构筑自己的文化,2份的气力完善自己的形象”;
二、关于大型集团品牌建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央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国企的改革、发展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从最初的政企分开,国有企业“练内功”,到如今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刷新的目标记录了大型国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辉煌发展足迹。 面对辉煌的成绩和宏伟的目标,除了兴奋,更多的应该是冷静的理性思考:已经不同程度都做到了“大”的特大型国企,距离“强”的国际竞争力,距离国际一流企业,到底差在哪里?
1、从名称到品牌的升华
企业名属于“名称”范畴,最本质的功能是识别,将企业与其他机构区分开;至多,“名称”还可以一定程度说明企业的性质(如“中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的业务范围)。 而品牌是市场导向的,它远远超越了“名称”的范畴。功能上,除了企业识别、性质说明,企业品牌更是企业提供给目标市场的价值象征。仅有识别功能的企业名是远远不够的。
如“GE”的理念是“GE带来美好生活”,人们说到GE,就能从中体会到,无论是直接消费品,还是中间工业品,GE能为人类生活的改善带来价值;而BP宣称自己“超越石油”,让人们感受到了它超越石油这一物质性产品的更高层次的价值。当GE、BP对全球的消费者而言,只是一个生产电气的工厂、一个石油开采商,那它就毫无意义;而当它升华为“带来美好生活”、“超越石油”的价值象征时,GE、BP才真正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品牌。正是这种超越识别功能的价值象征,让“GE”“BP”等这些原本朴实无华的企业名升华为全球闻名,备受欢迎的品牌。可见,从名称到品牌,企业需要一个“价值”上的质变。 反观我们的特大国企,大多数消费群体除了从这些如雷贯耳的企业名中,产生了关于业务识别的联想,或者至多——还产生了“大”的联想之外,并无与市场直接相关的价值联想。这和我们的特大型国企一直以来在计划而非市场的导向上展开经营战略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国际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品牌时代,特大型国企迫切地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总品牌,在这一总品牌的统率下,推动企业的品牌家族参与市场竞争。而要建立真正的企业总品牌,靠仅有识别功能的企业名是远远不够的,要以受市场欢迎的价值来将它升华为企业品牌。
2、品牌阵营缺乏内在统一
脱胎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大型国企,在其发展历史的上,真刀真枪地在市场上拼杀的历史还很短。自然而然,通过计划而非市场形式整合、并购而成的品牌阵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必然会存在“不适应症”。而稚嫩的总品牌缺乏威望与价值感,企业总品牌与旗下分品牌缺乏实质上的互动。只能听任原本就缺乏内在联系的分品牌在各司其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放眼国际,企业巨头们的兼并浪潮方兴未艾,但这些品牌巨头们往往总是能将并购的新品牌游刃有余地整合到企业的“品牌家族”中。
他们无不拥有强大的企业总品牌,并以此为统率,根据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灵活的品牌化战略模式与架构,在各个不同细分市场布下重兵,这些分工不同,互为补充的分品牌、总品牌高度互动,形成强大的品牌“特混舰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摧城拔寨。
3、总品牌与分品牌各自为战
一个在全球同步上市的软件新品牌(或新产品),只要它的包装上打上了“Microsoft”的标志,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撬动市场,迅速风行世界。
反观我国的特大型国企,旗下的每一个品牌、每一个业务,因为无法得到来自总品牌的强势“无形”支持(甚至反而有负面影响),只能依靠实力雄厚的企业,“硬”支持。而这种“硬”支持无不以巨大的,不经济的投入为代价,无形中造成了超高的营销成本。
总品牌难以支持分品牌,而企业旗下分品牌同样未能有效反脯总品牌。“中粮”品牌并没有随着旗下的“长城”葡萄酒的成长而获得明显增值;“昆仑”、“七星”、“飞天”等众多品牌润滑油的市场拓展对企业总品牌——“中石油”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
很大程度上,特大型国企的企业总品牌和旗下各品牌未能形成有效互动。而国际跨国大企业却以卓越的品牌战略,完美的品牌架构方案,让企业总品牌与旗下的各个分品牌充分互动。
- 返回顶部
- 责编:5sw
- 浏览:
- 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