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谓民族品牌成为一种自抬身价的营销手段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8/9/12 8:51:41
很多时候,“国家”、“民族”这些词和商业利益缠在一起打滚的时候,我们很难弄懂这些标签的真实分量。
这几年来,许多曾经盛极一时的民族品牌,纷纷被国际大鳄们给收编了,这当然有些客观原因。天天见的“大宝”,已经改姓,而一直为国人骄傲的知名品牌“汇源果汁”,也即将改嫁可口可乐公司。记得就在今年年初,汇源创始人和董事长朱新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还不忘时时彰显自己的“民族精神”,“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几个月的工夫,这“民族”二字就被“雨打风吹去”了。汇源这一卖,朱新礼赚了74亿港元。有这个基础,再打造一两家“民族品牌”,等时机成熟了,再卖出来,倒不失为一条赚钱的新路径。
这么算账,似乎的确会让不少爱国消费者们寒心。平时口口声声鼓吹“民族概念”的商界精英们,肯定有不少确实为壮大民族品牌而殚精竭虑,但像朱新礼这样“通达”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数。民族品牌成了一种营销手段,今天有效,就打这个,明天促销无力了,就换一个。就在一张嘴嘛,还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个“康师傅”,标榜优质矿泉水,其实也就是自来水,一旦败露,人家还不是哈哈一笑:业内通例,都是自来水,只要自来水质量没问题,咱这就没问题。如果有问题,你找自来水厂家去。至于“误读”成“矿泉水”,对不起,这是你们的事情。还有那个娃哈哈,和达能并购闹得风生水起,但再怎么着,你也不能偷税啊,事实败露后,宗庆后还说有人“搞”他:让爱国者们支持你,你再偷税,等企业做大之后,再一卖了之,让爱国者坐蜡,我们见得太多了!
经历多了,“民族品牌”被外资收编,也不会让人有多心痛了。都是商品,只要质量过硬,用哪个不是用,也谈不上支持不支持的。以后也别乍乍呼呼地忽悠消费者们来“爱国”,来支持“民族品牌”了。你质量好、价格公道,自然就会买;如果没有竞争力,你喊破了天也没用。哎,可惜了那些真正为“民族品牌”奋斗的企业家们了,成为被污染了的“民族品牌生态”的受害者。不过,到底谁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家”,还真难鉴别呢。有时候,不卖不等于不想卖,还要看人家愿不愿意买。鲁迅就曾说过大致的意思:想做“卖”者而不得,更是一种悲哀啊。
消费者的爱国热情已经被浇得透湿,想要煽动起来,恐怕不容易了。有一点需要严正指出:如果国家有扶植民族品牌的政策,有企业是既得利益者,以后出卖民族品牌时,不能一卖了之,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对这一变卖行为,课以特别的扶植税,这样才显得公平。
- 返回顶部
- 责编:5sw
- 浏览:
- 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