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企业发展活性指数2009年度报告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6/9 16:02:56
序 言
在中国古代学者墨子的眼里,“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眼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约而同,他们都从对最基本单位的研究中发现并解读了世界。那么,在微观经济世界里,什么是我们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本原”呢?毫无疑问,答案就是企业。企业是组装市场经济这个繁杂机体的最基本的细胞,是我们应该立足诉求的“本原”。对它的研究,就是搭准了市场经济的神经末梢,见一叶落而知秋节至。
熊彼特曾批评道,经济学家所谈的经济成长,像一部没有五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没有出场。是的,如果脱离了对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主角的研判,那么,任何华美的结论最终都无法落地。
现在,我们抛弃一切“空对空”的立论、臆想,溯回市场的本原,静心研读企业的注册、变更、注销等自发自生的市场行为。
“春江不暖鸭先知”, 杭州市工商局将与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和与《市场导报》携手合作,通过统计、分析杭州企业开业、转业、注销这些微观经济末梢神经的变化,及时对市场发展趁势进行精准性的判断与预期。除了推出年度“杭州企业发展报告”之外,我们将在2010年联手发布“杭企活性指数”,指数的发布频率为季报。
2009 杭企扩张
8.71%的企业增量 18.21%的资本增量
年度权威数字
截至2009年12月底,杭州市累计内资企业(含分支机构,下同)16.5万户,注册资本(金)5299.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1%和18.21%;其中私营企业14.1万户,注册资本(金)3236.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0%和21.57%。
年度活性指数
企业保持8.71%的增速,良性向上。
趋势研判
市场转危为机,企业总量、规模稳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表现将更抢眼。
“从全年杭州市工商部门企业登记情况看变化,可用‘冬去春来’四个字来形容全市内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已现回暖走势。”这是杭州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处处长陈利平日前在接受《市场导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对杭州市过去的2009年企业发展状况的总体概括。
新增2万户注销6千户 杭州企业发展势态良好
新鲜出炉的《杭州市2009年内资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杭州市新设内资企业25262户,注册资本(金)567.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52%和23.57%;其中私营企业22693户,注册资本(金)406.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4%和54.41%。陈处长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市内资企业发展出现低谷期,新增企业户数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274户,新增注册资本则减少了105.28亿元。而2009年新增内资企业户数、注册资本均呈现上升趋势,与2008年相比涨幅分别达23.48%和23.25%,纷纷超越了2007年的新增量,其中新增内资企业户数达2.5万户,比2008年多4674户,上升幅度最为明显。
第三产业继续领跑,三大产业呈“倒三角”
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主流。2009年,杭州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新设企业分别为349家、4332家、19899家,所占比重分别为1.42%、17.62%、80.96%;新增注册资本金分别为5.2亿元、88.3亿元、469.7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0.92%、15.68%、83.40%。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基本持平,而第二产业则呈现下降趋势,户数与注册资本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3.71、6.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且这种差距正在逐步拉大,第三产业必将是今后的增长点。
民营经济比重进一步扩大
权威数据:
2009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户数为2.3万户,较去年的1.8万增长了24.84%;新增注册资本406.96亿元,较去年的263.55亿元增长了54.41%(附B:2008年、2009年私营企业新增量对比图)。与此同时,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市累计非私营内资企业22232户,同比减少0.71%,在数量上呈下降趋势。
浙商研究院浙商竞争力研究所所长张宗和教授认为,杭州私营企业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厉冲击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并且企业制度也在升级,所具有内生性的活力优势再度得到证明,同时,也显现出政府的适应性效率。他认为,数据说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在形成,杭州的私营经济将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
权威解读:
“国”、“民”同策政府应开放更多领域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张旭昆教授
上述数据明显表现出杭州私营经济的回暖趋势。在全国不少地区出现国进民退的背景下,杭州私营企业的发展景气,再次表明杭州是私营企业的创业天堂。
杭州私营经济的回暖趋势,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政府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同时也是因为杭州市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正确措施。各级政府的正确举措大大增强了私人投资者的信心,使他们在实体经济中的创业意愿不断增强,投资规模迅速放大。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证明,私营经济的壮大是整个经济的繁荣之源。没有私营经济的良好发展,整个经济最多出现短时间的虚热。国进民退不是沧桑正道。
春江水暖鸭先知,杭州私营企业的壮大,预示了我市经济今年的进一步复苏,也为我市经济在新10年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2009年全市共注销私营企业5042户,注册资本(金)52.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7%和30.73%。对这些注销私营企业的具体情况需要分析,以资后鉴。
为了更好地扶持我市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三个方面进一步引领方向深化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防止某个行业的孤军深入;强化市场的健康竞争,让更多的产业对私营企业开放,实现“国”“民”同策;落实产业合理布局。
批发零售、制造、租赁商务服务、房产四大产业先导
在《杭州市2009年内资企业发展报告》中,杭州市工商部门按内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对行业前10位制作了图表(附C:内资企业户数前十名行业分布图,附D:内资企业户数注册资本前十名行业分布图)。企业累计户数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算是杭州的‘长腿’”。
权威数据:
2009年,杭州市批发零售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行业累计企业开户数位居榜首,占新增内资企业户数的近三分之一,新增开户数8424户,同比增长28.40%,批发零售业增速明显好于行业整体水平。
权威解读:
“大消费”时代的福音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杨华教授
在“大消费”时代背景下,我国居民社会消费能力总体水平呈现逐步增长态势,这使得近几年我国批发零售行业始终保持快速平稳发展态势。这一方面受益于国家及时推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政策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批发零售行业自身发展特点,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批发零售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体现。
2010年,在国家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推动下,消费需求的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的热点也将会不断涌现;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流通环节和消费终端的零售业,也将受益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调整;此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升级趋势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均有助于批发零售行业的发展。综合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虽然通胀预期、物价上涨等因素有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但批发零售业在2010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权威数据:
2009年杭州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设内资企业和新增注册资本金分别为4251家和1579561万元,同比增长20.80%和20.85%;累计户数和注册资本总额分别为18732户和8848454万元,所占比重均在10%以上,排名位列前三,仅次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
权威解读:
现代服务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所长范钧教授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服务。其中商务服务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会议及展览等九个中类。
杭州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策推动和需求拉动两大效应。一方面,杭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向服务业投资,有效推动了文化创意、大旅游业、中介服务等传统或新兴优势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等工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提速、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各类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有效拉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集聚经济特征和吸纳就业功能,其发展有利于杭州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总部经济的形成,有利于缓解知识性人才的就业压力。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杭州将会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引导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继续坚持产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和创新化发展道路,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权威数据:
2009年杭州市新设房地产企业1075户,较2008年的681户增长了57.86%;尽管其行业内资企业户数排到第8位,但房地产业新增注册资本达79.36亿元,较2008年的71.51亿元增长了10.99%,跃居行业内资企业注册资本第4位。
权威解读:
房地产现象是个货币现象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所长朱海就教授
经历了2008年的房价下跌与成交量萎缩,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助力房地产市场的新政策,也正因为这些新政策的助力到位,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出了低迷的局面开始升温,销量、售价也逐步上升,并在短短半年期间呈现出过热的现象。房地产市场的再次繁荣,带动了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房地产行业再次成为了投资的新热点。杭州房地产先抑后扬,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价量齐升的火爆局面。
房地产现象主要是个货币现象,跨入2010年,最明显的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从宽松到适度收紧,从应对金融危机为主到转向应对通胀为主,货币政策的这种明显转变将直接抑制房地产业的过度投机现象。
另外,中央出台的抑制楼市过热的新政和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的减弱等都将会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把人们从狂热的“房地产癫狂症”中拉回现实。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在加速过程中,大量涌入城市的年轻人需要住房,原来的城市居民需要改善住房,因此,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仍然巨大。还需指出的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这一事实没有改变,这意味这政府具有通过调控土地供给调节房价的能力。房地产业的发展最终是要保证大多数人有房子住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一个健康平稳的房地产市场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最为有利。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