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略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身份歧视”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1/10/21 13:49:22
高利贷资金断裂、东莞鞋企关门……近段时间一篇又一篇报道,不断引发公众对中小企业的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信贷、财税等专业领域。笔者认为,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应从社会的角度,看到中小企业遭遇的“身份歧视”。
中国中小企业成长中的烦恼,根源在其根深蒂固的“身份焦虑”。作为某个特定时代的“弄潮儿”,因其天生的草根出身、尚浅的资历、孱弱的身躯,以及曾经的“问题少年”印象,它们绝大多数是不被信任的。它们缺乏“国”字号的背景,唯一改变这一焦虑的办法,就是努力让自己足够壮大。比如,成长为大企业、特大企业,有了足够的分量,才有话语权。
现实的状况是,能最终成为大企业的毕竟是极少数。于是,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天生的身份差别,在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那里,直接促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中小企业贷款被列为高风险贷款,不仅发放条件十分苛刻,而且实行风险管理 “终身制”、“连坐制”,一笔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坏账,管理者、责任人都会被安排“下岗催收”、停发奖金,甚至退休后也要追究责任。
银行方面似乎也不乏理由。严厉追究责任,首先可以防范“内外勾结”。退一步来说,即使没有“内外勾结”,中小企业因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出事的概率也高。而当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剧烈突然的变化时,中小企业由于库存压力、供应商催逼、零售商排挤等原因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国有企业。
这就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它们在承受高利贷,客观上也能承受高利率,但商业银行却不会对它们发放高利率的贷款。尽管官方一再重申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在有的商业银行那里却显得苍白无力。当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中小企业的素质当然相关,但如何营造一片对中小企业充分信任的土壤关系更大。现在很多银行成立了大客户部,为什么就不能成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部,专门研究哪些确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值得支持呢?
当然,正如一个职场新人要建立职场信用度,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证明一切,中小企业欲突破现实困境,除了呼吁政策层面的救济之外,也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比如,除了将厂房、订单等有形资产纳入“质押”外,是否可以将老板的信誉、企业的信誉、产品的信誉也纳入可“质押”的范畴?
随着元旦、春节等传统欠薪高发期的临近,化解中小企业困难需要积极、正面、快速出手。而这一前提是,首先必须正视中小企业在社会中所遭遇的 “身份尴尬”,重建对中小企业的信心,而不是对它们一方面抱着防范的心理,另一方面却希望在操作层面上寻求突破。
- 返回顶部
- 责编:8044
- 浏览:
- 来源:新闻晨报
相关阅读:
- ·9月房企融资手段多样化 地产科技领域更(09/24)
- ·8月房企融资规模大减 降杠杆渐成行业共(09/23)
- ·融资渠道全方位收紧 下半场房企如何守(09/20)
- ·政策层面持续收紧 房企融资“冰火两重(09/18)
- ·“房地产+金融”如何比拼“硬实力”(09/10)
- ·杭州余杭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正式(09/05)
- ·杭州桐庐县用好“互联网+” 缓解中小企(08/28)
- ·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下降超1个百分点(08/21)
- ·房企或选择“促销+转让项目”回笼资金(08/21)
- ·房企融资戴上“紧箍” 多家房企已被暂(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