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话说转型升级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2/1/16 13:32:27
2012年,面对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浙江发展又该如何继续走在前列?
这是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特别关心的话题。讨论中,很多代表、委员指出,能否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决定着浙江能否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创新驱动、内需拉动、项目带动,就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三个着力点。
创新驱动:质的提升是关键
“当前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到了关键时刻,作为制造业大省,我省要切实解决过去依赖低端竞争、单打独斗而出现的‘产业空心化’等问题。”胡江潮委员认为。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浙江经济外向度高,传统产业的规模和体量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在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同时,大力发展符合国际趋势、国家要求和浙江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巩固原有优势,又培育新的优势。
“在创新项目尤其是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落地上,要有长远眼光。”吕小奎代表说,就像现在少为人知的异辛烷,可以有助于解决当前一些地方PM2.5浓度过高的问题,但中国市场上的汽油中基本不含异辛烷产品。对这种高品质清洁汽油的开发,有关部门就应该及时加大扶持力度。
“创新平台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可以有效弥补浙商创新能力的不足,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徐冠巨委员认为,就省情而言,推动浙江发展和浙商发展,如果只在要素上做文章,显然很难破题。发展总部经济和建设创新平台,是引导浙商开展新一轮创业创新的现实途径。应该立足“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目标,加强创新平台规划布局、分类规范,加快推进进度。
内需拉动:扩大消费是重点
一些代表、委员在讨论中认为,从长远看,扩大内需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百姓福祉的根本途径。当前,急需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
朱雅仙代表直言,要让老百姓有钱敢花,除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要加强各种社会保障,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王久方委员建议,2012年浙江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急需扩大内需,政府还可以考虑向老百姓发放购物券以刺激消费。
很多代表、委员指出,事实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本身也是结构调整。应适应群众的新期盼,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增加用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冯明光委员认为,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加速城镇化进程、有效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要有一个科学、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循序渐进,切忌急躁。要坚持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和目的,强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项目带动:乘数效应是目的
“国资委与浙江省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相关央企与浙江对接签订5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2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约4800亿元。”
“1月6日,上海大众浙江(宁波)项目落户杭州湾新区。专家预计,到2015年,整个杭州湾的汽车产值有可能突破2000亿元。”
两会期间,我省这两个最新的大手笔,为代表、委员们所津津乐道。余健尔委员介绍,在央企与浙江的合作洽谈会上,浙铁集团一口气和央企签下4个项目,总投资71亿元。其中,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杭州南车城轨项目,就是一个高端产业项目,对提升浙江制造业整体水平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全部投产后,每年销售产值预计将达30亿元。
“项目带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很多代表、委员指出,浙江以往“小而活”的特点不能丢,但必须有“大而强”的项目来支撑带动,进而实现“富而美”的目标。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对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解决多年来形成的投资拉动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实施一批大项目。
今年,我省将投入至少4000亿元,用于推进十大重点领域千个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当前,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已出台,并初见成效。
不过,令窦晓军委员忧心的是,有的产业集聚区,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偏少,“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容易造成新一轮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他建议,应该按照建设转型升级大平台的要求,突出招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并以其为核心和龙头,招引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项目和企业,产生“招来一个、引来一片”的倍增效应。同时,还要突出产业功能分区招商,积极吸引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对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功能分区进行集中投资、成片开发、统一招商,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基地。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只要有好的大项目,就应该从各项要素上保障其顺利落地、加快实施;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央企(国企)、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对接、联姻,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同时借助我省的体制机制优势,实现与本地民营经济的融合发展,强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浙江日报
相关阅读:
- ·杭州大厦十年“跃城记” 打造商贸国企(09/11)
- ·杭州坚持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相融并进 (05/27)
- ·嘉兴秀洲抢抓机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05/23)
- ·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初显成效(04/30)
- ·中小企业管理升级迫在眉睫(04/18)
- ·宁波这家老牌百货彻底“改头换面”(03/25)
- ·杭州西湖区创新创业跑出“加速度”(03/18)
- ·产业互联网成“两会”热词(03/14)
- ·充分释放浙江数字经济动能(03/11)
- ·“双十大”项目成杭州瓜沥产业转型升级(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