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双创服务 > 创新之路 > 浏览文章

李志能:创业机敏性的理论探索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2/7/9 16:52:15
导读:   最近,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揽子”政策,鼓励企业家创业创新,杭州还制订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工作意见”。这对想要创业、创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然而

    最近,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揽子”政策,鼓励企业家创业创新,杭州还制订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工作意见”。这对想要创业、创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然而,创业、创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创业者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住创业的机会,但机会往往稍纵即逝。那么,在创业过程当中机会从何而来?如何发现和利用机会,促使自己创业成功?为了探讨这一系列的命题,日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DP中心特意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志能,主讲“创业机敏性的理论探索”。

  李志能: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国家竞争力、产业集群、跨国公司战略和创业学。

    怎样的认知过程
    可以使人更机敏地发现、利用机会

    机敏的创业者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并实现其价值,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洗心革面”的修养、“脱胎换骨”的勇气和“福至心灵”的顿悟,能够保持心智模式破立方面的柔性,即能够灵活地调整和转变个人的心智模式。说得通俗点,就是说一个人对机会有敏锐的触觉,是因为他的思想会拐弯,或者拐得比别人快,一发现情况不对,他不会在那里琢磨为什么错了,甚至不愿意承认错误,而是觉得这条路走不通了,就第一时间选择拐弯。

    是怎样的认知过程,使一些人能够更为机敏地发现和利用机会?

    很多人思路拐弯,是把原来自己持有的想法给扔了。一个没有充分自我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很灵活地做到思路拐弯的。因此,一个人能不能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的心智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理性思考的人来说,很多想法形成了以后,他们不可能不管不顾,把以前的做法说扔就扔,很多想法形成了以后,也不会轻易尝试,轻易走到一个看上去很不成熟、很不确定的理论中去。
    从已知领域扩展到未知领域的时候,怎样从看到的一个线索中能够达到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效果?大致看到一个方向以后,又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领域、值得下血本重金投入的机会?
    对“是怎样的认知过程,使一些人能够更为机敏地发现和利用机会”的研究有三项基本的假设。
    第一项,人的身上存在一种个体认知的过程,几乎能够涵盖所有创业机会的形成过程;第二项,创业机会的产生是知识的、心理的、行为的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三项,创业者对已有心智模式的调整、转变乃至扬弃,是新的创业机会形成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对创业者而言,机会的把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机会也不仅仅是客观的,创业者要把它找出来。实际上,当我们去找机会的时候,涉及到自身想法的转变。一个真正新的机会,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怎么去找?因此,机会的把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性、心理性转变的过程。

    创业机敏性的概念重构

    我们把创业机敏性定义为,为了创造未来某种情境,以实现价值的一系列打破并构建的手段或目的。这个定义强调个体层面的层次分析。选择个体层次分析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个体潜意识对于机会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机会的形成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深植于个人的经历之中。机会形成所需要的专长往往难以在个体之间转移。而发现机会的洞察力往往起源于独特的个体。
    第二,创业机敏性是关于心智模式破立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在追逐创业机会时的一些重要决策,如动用资源时是全力以赴,还是抽身而退,在这一点上,创业机敏性尤为关键。
    创业机敏性更关注机会的认知、探索过程,以保证重要的创业决策有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它很多时候并不反对理性,但它也不反对有的时候采用一些离经叛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创业机敏性强调前瞻性和主观性,它的产出不可预知,可以看成是一种创业机会的启发式机制。关键线索和启发性的创想,可能是最终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看起来异想天开、并不完整的创意,来源也往往无迹可寻。因此,创业机敏性的内涵不同于创业导向强调的正式的、诱导式的创业活动。而这正是企业家真正信心的源泉,是创业真正竞争力的源泉。
    第四,创业机敏性主要关注个人心智模式和广布于社会的知识信息之间的理性和非理性的交互效应,而且强调的是交互过程中的增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创业是目标导向,价值创造是创业机敏性的终极目标。其实,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接力的过程,最终是技术的开发。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技术开发者起主导作用,然后再围绕这个技术去对应相应的市场。不过,技术和市场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创新者和创业者也是两个行当。在强调技术创新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创业的环节,对于创新其实很不利。举一个例子,很多小企业不愿意分股权,认为自己干了那么多年,凭什么把股权给别人。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真正的PE(私募股权投资)是把自己的资源和别人的资源整合,从而获取自己这份资源应有的回报。

    观照、非见、前瞻、渲染 创业机敏性的四个维度
    创业机敏性有四个维度:

    一是观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个体的自我心智模式和环境信息,甚至宇宙万物之间的双向比照,也就是自我与宇宙之间的对话,是通过双向的比较,使个体获得高度自我意识的一种能力。心智模式中存储的信息和环境中的信息并不对称,很多人日积月累形成的东西、储存的信息比环境中的信息更清晰、系统、连贯,具有开发利用性。心智模式类似于一个单项过滤器,人们容易专注于关联性强的数据和信息,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惰性、慢性或者可能成为“认知吝啬鬼”。
    二是非见,它解决的是已知和未知的问题。一个人对事物了解得再好,总要面对未知的事情。非见就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搁置、忘却和打破一个特定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打破成见和定见的能力。
    看一个人听不听劝,就要看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否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他也不认账。而非见的障碍就是人们试图维护现有心智模式的倾向性,包括过去成功引发的自以为是、经验积累形成的精确性、高度的情感参与、归属感以及心理安全感等。换一个角度,比较强的非见能力是善于关注反常和例外的信息、善于从重大错误和失望中汲取教训、确定现有思维的盲点等等。
    三是前瞻,也就是先见,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寻找对模糊的未来格局有重大影响的细微事物,并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去勾勒未来图景。
    前瞻是创业的真正灵魂,创业者依靠前瞻无中生有,管理者依靠资源将本求利。
    前瞻瞄准的是未来,在一个未知的、模糊的世界中探索合理的方向感,以开放和容忍的心态面对不确定性,为随机和非理性的探索开启大门。就像摸着石头过河,至少知道从这个地方过河是安全的,而创业的时候,就是知道只要把握住这个东西,无论怎样都是有价值的。
    四是渲染,它的本质是在简单和复杂之间寻求平衡。渲染是一种将环境中抽取出来的线索加以梳理,并描绘成具体、细致、丰满的未来景象的能力。它一方面是提纲挈领的、简洁的、大胆的、激动人心的和富于洞察力的,另一方面是内隐的、晦涩的、模糊的、粗枝大叶的,因而需要进一步甄别、明确,植入特定的环境,与不同领域的知识嫁接,才能成为创业尝试和资源投入的方向。

关键词:创业,创业机遇,创业机敏性,李志能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每日商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