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智慧人生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3/7/10 16:13:01
今日主讲
道觉 华商学习网特约讲师
中心思想
《道德经》分为道经、德经,历来被称为“哲理诗”,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入思考。无论是哪一章哪一句,几乎都可以跟工作生活相对应,能够运用到现实当中来。
(一)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节,但在服务对象更替里浮沉消亡。名之一途,如财之一路,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存世间,也为他人嫁衣,添些谈资,有与无又有多大区别。当人生不太执着的时候,我们或许就可以活得自在一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即雄性,这里借指强者;雌指弱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尽管是强者,但有时也要甘于低调,就像能包容天下的小河一般。在为人处世上,这意味着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修身之道。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刚刚生出来的孩子,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见贤愚,懵懵懂懂,最符合道混同为一的原则,“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一派天然。
要向小孩学习,小孩的德性是最厚的。为什么?“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婴儿能做到毒虫猛兽都不来伤害他。比如说狼孩的故事,凶狠的狼看到婴儿的时候,也不会去伤害他,而是把他喂养起来。因为一个人在婴儿阶段是最纯真、最天真的时候,他面对再怎么凶狠的猛兽、凶狠的鸟都不会去反抗,而会照样用善意的微笑来对待它们,所以毒虫、猛兽、攫鸟都不会来攻击他。人逐渐长大,也逐渐离开婴儿状态,不太可能真正再像婴儿一样精气神和谐。但是我们有办法朝这个方向努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而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伟大事业的取得,都离不开无数细小工作的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落实,再好的决策、再好的战略,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一个泡影。
老子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犹豫不决既是谨慎的表现,同时也容易错失良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犹豫不决是谨慎的表现,犹豫不决可以避免冲动盲目地做出判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且经过再三思考后的决定更科学、更具可行性。然而,犹豫不决也很容易造成错失良机,日常生活当中的机会与机遇往往会稍纵即逝,它有着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果断理智地做出判断,把握住机遇。
(二)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首次赋予日常用语“道”以哲学的意义和用法,创立了“道”的哲学系统。道德经的第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智者告诉大家,有一种物质在世界出现之前就有了,它是这个世界里万物构成的来源,不过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就用道来称呼它。
老子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与众不同,在于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在日常琐事当中发现本质规律。比如我们看到弯曲、低洼、破旧的东西,总是觉得这是些不完善、应该修补的东西,老子却看出恰恰是这些常人所不重视的、甚至鄙视的东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这些东西恰恰是它们对立面——所谓完善、美好东西的根源。这正是对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进一步阐释。从而说明正反两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道德经的第22章有一句“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真是治疗当代人的一剂良药。我们现代人做事情谁不是贪多,家里的家具要多,银行的存款要多,拥有的财富要多,企业的利润要多……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对人的诱惑也太多太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于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所以老子要我们不要贪多。老子还告诫我们不要自我表现、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以为是,这一点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不同,他们是有什么说什么,不讲究什么客气。现代好多年轻人学习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有的还要夸大其词,结果往往招来大家的反感。这种人的情商往往不高,所以难以在社会立足,难以成功。
好多人以为谦虚了、谦让了、不与人抗争了就是吃亏,殊不知“吃亏是福”,真的是福,因为这种人最容易被社会认同,最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也会得到大家的帮助,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三)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洞悉大智大慧的上德道商,他们之所以虚怀若谷,虚心容纳宇宙万物,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道,并遵循“道”这个宇宙万物的总规律。服从于道这个宇宙万物的总动力,从道中寻求商机、商德、商业,这就是最大的德行。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趋势。处于柔弱的状态,是“道”的运用或功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道理,爬山登上了山顶就要开始下坡了,走到了山谷则要开始爬坡;过了夏至,就要一天天走向冬天;经济过热就会产生泡沫,导致增速变缓甚至走向危机;国家之间的争斗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么,怎样才能长久呢?由于“反者道之动”的大道是无法违背的,也就是永远保持某种状态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就要在“弱者道之用”上下功夫来研究。
俗话说“细水长流”,“枪打出头鸟”。圣人说“物壮则老”,“木强则折”,“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因此,要想长久,就要避免“背持”,而保持“柔弱”的趋势则是避免“背持”的最好途径。从这个角度上讲,维持柔弱的趋势是得以长久的哲学依据。
老子虽然提倡“不敢为人先”,但他却处处为人先。老子在《道德经》里还提出了从未有人提出的政治理念:无为。《道德经》里的“无为”,是相对“有为者”而言的,老子眼中的“有为者”指的是那些用一己成见违背大道自然的行为,比如自作聪明的机心、算计,人的机巧越多,风气越坏。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让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道家强调的是“主观不能先于客观”,一切按照规律来。大禹用疏导之法治水成功,便是因循规律的结果。大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治水只能失败。所以道家反对主观成见、师心自用;赞同的是循规律而为——用道家的话说,是知常而为。
同理,老子的治国论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国”、“治大国若烹小鲜”,理论的基石均是知常而为的“无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折腾。”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