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的上市样本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4/5/23 14:32:56
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深度解读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成就和问题,结果显示,尽管上市公司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不计代价追速度”的粗放发展模式已成过去,而“投资行为更趋理性、质量效益稳中向好”正成为上市企业的新旋律。
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企业告别非理性“暴富时代”。前些年,浙江经济出现了“去实体化”、“去本地化”的“空心化”倾向,实体投资增速从2003年的40%回落至2010年的10%,制造业投资“十一五”年均仅增长12%,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十二五”启幕之初,省委省政府作出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的决策部署,较快扭转了实体经济投资乏力的不利局面。加上中央房地产政策调整的倒逼,我省部分企业或主动或被动从“房地产泥沼”中抽身,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及时甩掉了企业“包袱”,重新向原先的主营业务集中。去年我省上市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仅22.5%,已比2008年降低一半左右。尽管这种抽身带有痛苦和不舍,但换来的是利润的较稳态、可预期增长。
产业方面,“三十年如一日”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坐大的制造业结构,一直是我省结构转型的症结。但当时间越过2013年,我们欣喜地发现,浙江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是,去年我省化学原料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700亿元,首次取代纺织业,跃居成为我省第一工业。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观察,2005年我省劳动密集型上市企业数量高达30.9%,而到2013年底已不足1/4;同一期间,先进制造业上市企业占比则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典型反映了浙江制造业升级正在进入快车道。
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倒逼,又有主观选择使然。
其一,要素成本高企,不转不行。仅仅是2010年至2012年,我省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就提高了46%。特别是,当下全省正在实施“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等改革举措,明确到2020年,全省新增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比2010年增长40%,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比2010年下降75%,海宁等地甚至将企业亩产效益和土地使用税、用能价格、排污费用、信贷投放直接挂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大压缩了低附加值、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
其二,市场没有秘密,不转不行。改革开放前20年,浙江商品能够横扫全球,除了成本优势和款式多样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和竞争者被割裂为不同纬度,消费者缺少比价量质的平台,浙商依靠其“先发优势”牢牢控制国内外市场。进入21世纪,快速崛起的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率先打破了这种平衡,消费者不仅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和评论,竞争者还可以更为低廉的成本跟踪仿制,品牌和信誉取代成本和规模,成为商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要想赢得消费者,必须转型。
其三,创二代接班,不转不行。浙江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正逐渐变老,大多数年龄已在55岁至75岁之间。这批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习惯于依靠血缘、亲缘、乡缘组成一个小团队开展商业活动,学界称之为“人格化交易”。与父辈相比,创二代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契约和法制观念相对较重,愿意子承父业进入传统行业及利用血缘亲情做生意的人愈来愈少。为应对这种接班难题,这种类型企业的转型可能更具有突变性、断裂性。特别是当老一辈家长去世以后,企业可能会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转型升级,其路漫漫。对走在市场经济前沿的浙江而言,一个经济温和增长、转型全面展开的新常态已经先于其他地区率先开启,没有现成经验参照,唯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浙江日报
相关阅读:
- ·杭州大厦十年“跃城记” 打造商贸国企(09/11)
- ·杭州坚持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相融并进 (05/27)
- ·嘉兴秀洲抢抓机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05/23)
- ·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初显成效(04/30)
- ·衢州:服务企业要创新理念(04/29)
- ·杭州数字经济板块的“成绩单”是优秀(04/24)
- ·中小企业管理升级迫在眉睫(04/18)
- ·宁波这家老牌百货彻底“改头换面”(03/25)
- ·杭州西湖区创新创业跑出“加速度”(03/18)
- ·产业互联网成“两会”热词(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