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问政需建立问责机制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1/5/18 16:57:09
实施网络问政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倾听民声,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据了解,南京市网络问政平台于2009年开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网络渠道。但如今,这样的渠道哪里还流通顺畅?24小时内回复的承诺在一个月无人问津之后变得苍白而又可笑,这样效率低下的平台成为众人责问的对象也实属必然,不过对于这样的结果恐怕也不能单单归咎于“开了小差”的发改委吧?!
就这件事,江苏省通信管理局17日发布一网络调查表明39.6%网民认为“各级领导不够重视,部分地方‘网络问政’功能形同虚设”。想必,这是发改委遭受网民调侃的一大罪状所在。目前,网络问政渐渐兴起,但总的说来它还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并没有取代主流的问政渠道。政府相关部门投入的精力肯定远不及正常的处理方式。缺乏重视,一个月不回复估计也不是少数情形,网络问政流于形式成了必然。要想改善目前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提高重视着实迫切。
与此同时,参与问政的双方都有责任。政府相关负责人的不重视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对参与问政的民众需要一定的制度规范。在 2010年,就有南京网络问政因网友发帖太频繁将其公告删名的事件发生。扰乱正常的问政秩序会给政府相关工作开展带来很大不便。虽然有数据称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网民数为3306万人,上网普及化,网民参与问政积极性增高,但网络存在的局限性使得网络问政的弊端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网络不实名、发表内容较为自由,网民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等使得参与网络问政的形式在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的情况下难以较好实施。
除了主观因素的制约,客观条件上的限制,如技术平台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早在今年4月,就有南京网络问政论坛被黑的相关报道。网络问政得不到及时回复也和这类技术漏洞脱不了干系。要想使这样的平台真正及时有效地反映情况,寻找强大的技术依托也是关键。
前段时间,山东济宁马上就办办公室引发了社会上众多争议。虽对这样的“马上就办”心存质疑,但政府力求提高行政效率的初衷仍是值得肯定。网络问政本就是想利用网络的普及、及时等特性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却因为各种原因成了众矢之的的对象。想必也并非是政府所乐见。我们不求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帖子能被马上就办,但先前的及时回复的承诺总该尽量兑现吧,这终究是网络民意的体现。
网络问政效率的低下值得反思,不仅仅猛烈抨击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就能改善这样的情况,更要全方面的分析网络问政背后的漏洞。要让24小时内回复的承诺兑现,制度的健全,技术的支撑与政府的重视一样都不能少!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荆楚网
相关阅读:
- ·网络问政,沟通零距离(11/13)
- ·丽水驶出网络问政直通车——民生难事一(07/17)
- ·网络问政从“问答”转向“深问”(10/23)
- ·网络问政的倒逼与抵制(09/19)
- ·要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工作方式(05/28)
-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03/13)
- ·网络问政切忌盲目跟随潮流(12/30)
- ·开展网络问政 探索新社会管理模式(12/07)
- ·什么都问百度何必养着公务员?(11/22)
- ·公务微博微天台:网络问政载体 网上便民(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