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创业社区 > 商帮文化 > 浏览文章

浙商们纷纷“早退” 谋求新老交棒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1/2/15 13:24:20
导读:

  浙商谋求新老交棒

  最近,王石公开表态,“将到哈佛游学一年、欧洲游学两年”,让企业家“早退”一事成为热谈。
  关于“早退”,浙江的企业界也并不平静。先是陈妙林,再有汪力成。紧接着,包括雅戈尔李如成、娃哈哈宗庆后的退休和接班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汪力成是在2010年的年末董事会上正式提交辞呈,宣布退居二线的,仅保留董事局主席一职。“消息是确实的,辞职、任命程序都已经走完了。”接到电话的汪力成谈起此事来并不避讳,语气中甚至还透出些解脱后的轻松感。

  告别家族痕迹

  为什么这么早退居二线?从正式宣布开始,汪力成回答这个问题不下数十次。很显然,对于他的这个决定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50岁,对于百岁才退休的邵逸夫来说,还有近50年的事业生涯,这50年,足够汪力成带领着华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汪力成没有给自己一点余地。“其实我早在10年前就公布了这一决定,也是希望不要给自己留有任何反悔的余地。”汪力成坦言,正因为50岁不算老,正好头脑也清醒,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担任“教练”,见证华立集团的领导人成功交接后依然健康地走下去。退一万步说,即使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状况,他也依然有能力在旁作为“教练”,再扶持继任者渡过难关。
  从1987年、年仅27岁的汪力成正式接手濒临倒闭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华立集团从小到大,最终形成了今天以医药为核心主业、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业务涉及医药、智能电网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总资产与年营业收入均超百亿元,并基本形成国际化跨国经营雏形。
  在不断做大华立集团的过程中,汪力成最为市场称道的,莫过于其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早在1999年,多数浙商对资本运作还处于懵懂状态时,汪力成就已经出手,借壳ST川仪(现更名为华智控股),之后又先后入主昆明制药、武汉健民等,在2007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控制榜”上,汪力成被评为控制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人,旗下A股上市公司共有4家。
  华立集团的多元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多元化经营路上一度受挫的汪力成,也在1996年前后及时“纠错”,并一度给华立做过“瘦身”。如今再回忆过往的种种,汪力成已经不以为然。在他的世界观里,华立过去和今天的成就很快会成过眼云烟,对他来说,最后的成就感不是来自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没有了汪力成后的华立,依然能够健康地成长,并成为百年企业。
  还有一点让汪强迫自己“退休”的理由是,为了成就百年华立的梦想,不让华立成为传统的家族企业,建立一套制度化的人员更替制度是必须的,人员更替自然需要创始人从“我”做起。

  为二代接班让路

  和汪力成如出一辙,宣布辞职之前,陈妙林早就对外公开说他随时在准备退休将经营权交出去。
  他的逻辑也是一样:要在自己头脑清醒的时候找好接班人、并且企业成功完成领导人交接班的过渡。陈说,如果迟迟不交接、自己一直贪恋着这个位置,等到有一天头脑不清醒了还在位,有可能亲手毁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那就更加划不来。
  “早退”,看起来,多数时候并非是他们本人“偷懒”或者去贪图人生享受的意愿,而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一种“妥协”。
  因为股权结构分散,即将迎来60岁的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如今也进入了一个交接班的关键时间段。对李如成来说,完成交接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雅戈尔本身的股权就比较分散。即使作为创始人的李如成只有不到8.5%的股份,这意味着如果他不赶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后续难免会陷入股权之争的尴尬。
  在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看来,未来的5年至10年将是浙江民营企业交接班的第一大高峰期。这同时也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危机期。茅理翔分析,对于九成以上都是家族企业的浙江民营企业来说,交接班是否顺利将直接关系到浙江民营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交接班的顺利与否之于企业发展如此高风险,这也难怪越来越多的浙商开始正视“早退”现象。
  今年,青春宝的掌门人冯根生正式迎来了退休之年。2010年末,是“首富”宗庆后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浙江企业界元老。
  为了顺利完成交接班,冯根生其实早些年就开始“退居二线”,卸任总裁之位。包括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茅理翔,都是在自己依然有能力管理公司的时候理智“早退”,让交接完成得更加顺利。

  开启人生新精彩

  放下企业成就企业的顺利接班,对企业家来说,其实还有一个问题要纠结:退下来以后做什么?
  王石的思路是,企业家退休之后,要从如何赚钱转换到如何花钱,也就是如何把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用于社会价值的再创造。
  在西方国家,一些退下来的企业家们通常也会给自己寻找另外一个社会身份:或担任行业内部分企业的顾问,或去各大商学院演讲,或将管理企业圣经编撰成册,更有的,像比尔盖茨从首富到“首善”的转型,将自己毕生所获财富拿出来与社会共享。
  多年前就将方太集团的决策权交给儿子的茅理翔,也没有选择过一种毫无作为的普通退休生活,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创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旨在培养中国家族企业接班人和提升家族企业管理水平的学校——慈溪家业长青接班人学校。将自己多数时间用在了琢磨企业如何顺利传承的社会问题上。
  辞去了总裁职位的陈妙林,如今还处在过渡阶段,至今依然在为开元旅业集团的战略性目标、上市冲刺等事务牵绊着。不过,他的“优势”在于,即便是在兼任总裁时,也没有荒废过自己的爱好——自行车骑行、高尔夫。
  其实,在国外的成熟百年企业中,控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已经比较常见,真正的控股股东只是一种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在分析人士看来,之所以汪陈现象在我们看来还新鲜,是因为仅有30年发展历程的多数民营企业,在特殊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还没有经历过这种“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
  或许正是这种“切肤之痛”,和退休之后无所适从的迷惘,以及仍然“老骥伏枥”的壮志,让王石、汪力成、陈妙林等正式宣布“早退”时,仍然还有一大批企业家坚守在一线,执着“老骥伏枥”之志,跃跃欲试。
  广厦控股董事局主席楼忠福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尽管早在2002年他就辞去了总裁的位置,但是迄今为止,因为总裁一职变更频繁,事无俱细,楼忠福依然是广厦集团的核心决策者。
  “现在退居二线不一定是好事,闲下来身体反而容易出现问题。”谈及“退休”一事,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恰是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共同心声。

关键词:浙商,企业家,企业创业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浙江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