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攻击性广告看企业的营销道德(2)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8/9/24 13:43:09
是商家声誉及企业形象与商业道德的制衡。
这些企业在业内均有一流的声誉,知名度和曝光度已经不是他们所追求的,如何不断推出新品提升消费额被视为这类企业不断进阶的关键因素。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国际性大企业在战略决策上的能力,消费者所考虑的是由恶意攻击广告可能带来的后果,相信他们比消费者更清楚,但仿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打击对手来提升自我的方式。
事实上,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产品也都存在劣势,况且,消费者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难以统一协调。而任何一个渴望基业长青的企业,对其商业道德的遵守以及对企业形象的维护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此外,对于IT 界的企业来说,其消费者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是比较成熟的,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收入状况,但企业是否考虑过他们对于广告品位的要求?
诚如戴尔在向媒体澄清自己对联想广告所指出的那样,这在美国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而这也是与美国本身所具有的扩张性和主动攻击性相吻合的,这一做法赋予了美国企业鲜明的个性色彩。而在中国,美国的那一套价值观
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从国外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提出要本土化的概念,这似乎是每一个商家,在面临两种不同文化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矛盾和冲突,或者说本土化的步伐,我们是否可以从广告开始?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如此出名,到底好不好?
业内专家黄朝斌认为,企业建立一个品牌分三个维度,即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忠诚度,在建立品牌知名度的阶段,品牌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来提升自身的形象,而对于成熟的品牌,其公信力的建立已经不需要依赖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广告对于这些品牌来讲,是起到对消费者的告知作用。
在建立品牌阶段,企业需要的是广而告之,自然是选择覆盖范围大、受众人数众多的媒体,而在宣传品牌阶段,企业需要的则是广而销之,企业广告的重点已经从品牌转向了产品。这也正是这些大企业的攻击类广告出现的背景之一。
在商家眼里,广告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销售,“利”是商家心中核心的东西,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任何商品,其所需求的都是“益”,即有益于服务消费者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产品。但当“利”和“益”都追求最大化的时候,这两者之间很难不发生冲突。
恶意攻击广告的出现,也许为某些商家某些产品的销售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商家获利,但是如若这种获利是以损害商业道德或者欺骗消费者为代价的话,终将会得不偿失。人们忠诚于一个品牌,何尝不是在崇拜一个符号,而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当是商业和道德并重。
我们都知道,苹果对微软的攻击已经持续了多时,多则攻击性广告在美国出现,微软沉默观战了许久,也许微软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这样一场战争,但苹果的架势始终是方兴未艾。微软不得已,掏出3 亿美元投入战斗的洪流中。虽然,目前对这类广告的效果分析仍没有权威的论定,但分析师表示,这将对苹果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与娱乐圈中常有的借对骂来出名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苹果将会以实际的行动来告诉消费者如此出名,到底好不好。好在苹果的产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当然原因并不是他们对于微软的攻击。
曾在一次有关广告的会议上,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巨型跨国饮料公司。两家是业内人尽皆知的劲敌,打得不可开交,到后来,甚至已经到了为竞争而竞争的地步。其中一家公司的总裁在听取其销售人员的报告时发现,他的销售人员对对手有切肤的“仇恨”,张口闭口的三句话离不了该对手。但他只是问销售人员,我们只有这一个竞争对手么?销售人员哑然。从此,销售人员转变了竞争思路,开始着眼于大局,工作的压力减轻了,同时,销售业绩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是为王道。
细数拥有500 年以上历史的企业真是少之又少,靠打压对手屹立不倒的恐怕也没有几个。攻击类广告一时所带来的是是非非,一段时间内的成与败,都不足以让消费者煮酒论英雄,更何况谈什么品,什么牌,谈什么天下,老实做好自己的牌子才是正经事。
- 返回顶部
- 责编:5sw
- 浏览:
- 来源:V-MARKETING成功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