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经济探索用工新模式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3/11 10:40:57
从“用工慌”到“用工荒”,一年之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彻底逆转。
真荒还是假荒、暂时荒还是长期荒、人为荒还是结构荒、局部荒还是全局荒……“用工荒”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浙江制造是打击还是转型机会?“用工荒”能倒逼出哪些制度改革?怎样才能“坏事变成好事”?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进行调查,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为您呈现。
“用工荒”调查
面对着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的较大面积的用工紧缺现象,以“草根经济”闻名的台州企业,该如何看待、面对这场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用工荒”?
为寻找答案,时报记者走访了台州中小企业最发达的椒江、温岭、黄岩等县市区,调查采样了30多家企业,随机采访近100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台州企业用工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用工荒”带给企业新的用工模式,台州民间换工艰难成行。另外一方面,中大型企业最注重“自己人”培养,成为企业解决用工荒的新“亮点”。
企业办学或者校企合办解决用工问题,在台州,这已经说不上是什么秘密,企业自己培养人才,各企业最大的感慨是“利公利私”。
草根经济的用工瓶颈
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记者看到大部分企业在厂门口贴着“招聘启事”。
“由于各企业都缺人,大家都比较无奈,只能在自己的厂门口贴一张大广告招人,应聘人不多,到现在为止还缺少好几百普工,今年工资比去年涨了100元到200元左右。”台州百朗士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人事部林雨静告诉记者,随着今年经济形势好转,企业生产订单增大,导致普工缺少严重。
由于中西部开发,工资水平与沿海地区相差无几,导致往年在台州打工的工人一去不复返,甚至一些企业为争夺工人,打起了“价格战”,工资平均增长了5%-30%。台州市中联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应恩德说,“现在普工难招,我这里不需要什么文凭,说难听点,只要领工资时能写自己名字的,我都要。”
据调查,台州各中小企业短缺普工现象十分严峻,主要归结于:今年台州经济回暖,企业春季订单增大,使企业原本停产的生产线恢复了生产;还有一些企业本身的一个生产扩张,导致用工缺口急速“爆发”。
这些“普工荒”主要集中在台州中小企业或家庭企业身上。
“校企合作”探索用工新模式
用工荒阻碍了台州“草根经济”的发展,那么大中型企业用工现象又是如何呢?记者走访了吉利、中捷股份、宝石、王野动力等当地一些知名企业。
“我们公司在春节前举办过一场招聘会,一次就招了200多个人,基本上能满足公司的用工需求。”中捷股份人力资源中心郑骄阳说,在玉环,中捷股份知名度相对较高,当地人及外来打工者都愿意来这里打工。
该公司董秘崔岩峰告诉记者,公司与浙大签有“合作协议”,专门负责培养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层管理人员。以“校企合作”方式来补充完善公司“队伍”,在台州,类似于这样的合作方式,属于普遍现象。
“没有人才,行业、企业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和市场竞争力,选择与学校合作,就是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和用工荒问题。”宝石公司人事部经理杨航斌表示,在去年11月,该公司就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技术学院等签订了合作关系。
用工荒“倒逼”企业办学
企业为何要选择跟学校合作?在调查过程中,台州一些中大型企业普遍看好这种合作方式。
在台州,早在1997年吉利集团就开始试水教育领域,经过十多年的辛苦经营,创建了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并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共创建“吉利—同济汽车工程研究院”,意在提升吉利汽车科技创新的开发实力和影响力。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这是我当时自产自销办学校的初衷。”吉利集团李书福董事长认为,民办教育是被“逼”出来的。企业要变革发展,每个环节每一步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来支撑。尽管吉利外招了一部分精英人才,但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大批具有更新专业技能、良好职业素质、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人才,没有这样的人才充实到各个领域,企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李书福说:“由于汽车人才的缺乏和外来人才的难留,我才下决心,要自己办学校来培养有知识、有思想、会动手、能吃苦的汽车专业人才。”
企业办学,让吉利集团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也给企业带来了长远发展。
用工分析
用厚实的企业文化留人
那么,对于辛苦培养的企业专职技术人才,他们是否会选择跳槽或者被其他企业挖走?在采访中,很多企业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
用高薪水、铁制度并不能完全阻止员工跳槽,主要是以人为本,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补偿薪酬的不足。中捷股份董秘崔岩峰认为,企业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参与、发展、保护、信任的环境,是企业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不可缺少的环节。
“到目前为止,在学校培养的70%以上技术人员,都留了下来,且表现都比较出色,给企业带来了直观效益。”崔岩峰说。
中捷股份有“留人术”,那么吉利又是如何防止人才流失的呢?
“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的基石,做到事业留人、利益留人、感情留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李书福认为,企业和谐,以这些人为“渠道”,不断改变着吉利的面貌。
他认为,学生则以培养为主,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提高学生的技能,达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接轨。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