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双创服务 > 创投服务 > 浏览文章

创投者宗佩民,危机中的生存之道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3/11/15 15:59:08
导读:   公司名片    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是中国本土最早从事创业投资的民营资本管理机构。    截至2012年12月底,华睿投资旗下拥有26只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资本超过60亿元,累计创业投资项目超过70项。  

    公司名片

    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是中国本土最早从事创业投资的民营资本管理机构。
    截至2012年12月底,华睿投资旗下拥有26只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资本超过60亿元,累计创业投资项目超过70项。
    连续3年被评为浙江十佳本土创业投资机构前3强,中国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前50强,2011年度、2012年度均名列中国本土创投前十强。在清科“2012年度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排名中,华睿投资位列第6。在福布斯“2012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排名中,位列第28,董事长宗佩民入选“2012年中国十佳创业投资人”。
    宗佩民的语速很快,说起话来就停不下来。用他判断创业者的方法,这应该是思维敏捷、干事专注的表现——像一个正经做互联网的人。
    他的办公室里,不断有人进来,签合同,谈事,甚至加入我们的对话。话题包括股票、新产业、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创业园区(“那里有一个适合演讲的会场吗?”宗佩民要搞清这点),作为一个创投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这大约就是他日常工作的场景。
    像所有不甘平庸的人一样,他终于忍不住了。他抬起头,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浙商的创业精神是不是误入歧途了?
    “现在浙江的年轻人创业,动不动就是房地产和金融。”他的脸上还挂着笑容,但是语气却变了。“大家都想赚快钱,只有很少的人愿意老老实实地做科技创新,做新产业。”
    他似乎闻到了危险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

    他是浙江最早从事投资行业的一拨人。“那时候,浙江的思想非常开放,原来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基本上完成转制,变成了民营企业。”在他面前铺开的,是一个激情涌动的时代。
    宗佩民是有资格谈浙商的。
    他是浙江最早从事投资行业的一拨人,1990年,他进入浙江省供销社投资部。他从那时候开始接触浙商。
    供销社现在已是一个进入历史的名词,可在当时却是社会流通领域最重要的单位,它是打通农村商业和城市商业的一条纽带—— 一个细节可以反映出它的地位,“收入比外经贸部门还要高”。
    那时候,省供销社成立投资部,很大的原因是希望能从流通企业变成实业企业。它的投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自己主导的流通产品投资相应的实业基地;另一部分则是帮助地方的供销社发展,它们要成立什么企业,省供销社参股一点,“有点像现在的创投”。
    那时候的投资部,被视为供销社体制内的思想库。宗佩民每年都要提几十个政策建议报告。
    在投资部的时候,宗佩民经常“下基层”,10年间,他去过60多个县,500多个乡镇。他见到过无数的企业,自己也在投资的项目里当过厂长、景区经理与旅游集团老总。
    在他面前铺开的,是一个激情涌动的时代。
    “那时候,浙江的思想非常开放,原来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基本上完成转制,变成了民营企业。”
    还有创业者们,凑个几万元起步,村子里租间破房子就开始办厂,“充满激情,勤奋,敢打敢拼”。几乎在每个地方,都会遇到一批这样的人。
    “看到这些民营企业怎么过来的,你就会明白浙商的本质是什么。外面人很多看不懂。”
    那时候,有很多项目,评估报告出来,公司连厂房都没有(“有的就在一间破庙或者祠堂里”),设备很简陋,一般投资者根本不敢投。“但是我敢投,因为我知道浙商就是这样子的。公司确实条件很差,但这也正说明他们是在奋斗,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改变命运的冲动。”
    那样的十年过去之后,浙江的经济就跑到了全国的前面去了。“那段历史留给我宝贵的经验,就是应该国退民进。”

    创业者

    “对于一个投资人来说,他的幸运是他能够比大多数人更早地预测到什么项目是好的。但这也是他的不幸,因为他要说服其他人相信他的判断。”
    在浙江,最初的投资公司都是国有控股的。宗佩民说,在这样的企业里,很难从事战略性的投资:今年亏损了,明年还投入就难了,后年还亏损就肯定砍掉了。“所以,风险投资只能用私人资本来做,失败了我来承担责任,该跳楼自己跳。”
    2002年8月,宗佩民也成了一个创业者,那一年他39岁,已是处级干部。
    11年后,宗佩民说他喜欢宗庆后在之前结束的浙商创业大赛上说的一段话,那段话的大意是:平平庸庸也是一生,劳劳碌碌也是一生,创业也是一生,为什么不去闯一闯呢?
    “如果都闷在家里,哪里都没去过,什么都没看过,那这个人也太单调了。”这是他创业的初衷。
    华睿投资管理公司最初的办公地点在白荡海人家,公司一共四个人,三个创始人和一位司机。2002年,做了40多万元的咨询业务收入,2003年是100万元,2004年,公司就遇到了危机。“一年多,公司都没有盈利,两个投资人就撤资了,还有一个合伙人也不干了。租了房子,买了汽车,发了工资,还要给退出的股东固定回报,一算,公司成了负资产。”
    那是段压力巨大的日子,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往前冲,抓紧做业务,增加公司收入。“只要你很努力地做事,很诚信地做人,没有放弃,一般来说,你快死掉的时候,肯定会有贵人来帮你,这是天律。”宗佩民当然不会放弃,他那时已经40岁,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不久之后,他从自己的大学老师那儿借了30万元,渡过了这个难关,公司从此开始走上正轨。
    若干年以后,宗佩民回首那段日子,觉得其实也是宝贵的财富:“我虽然是家投资公司,但是和很多我投的创业公司一样,经历过生死存亡的关口,那种感触完全不一样,使我能够成为最理解创业者的投资人。”
    宗佩民说他现在去初创企业,不会带着资本家的心理,因为理解创业者的心理,创业的处境。他有时候还会告诉创业者们:“想闯就闯一闯嘛,不要有太大压力,认真做事,诚信做人,自有天助。”

    投资轨迹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华睿最大的机会。2008年9月份到2009年9月份,华睿一共投了二十几个项目,这些项目后来成了它旗下最优质的项目资源。“人家恐惧的时候你进去,这就是投资。”
    这几年,似乎是投资公司最好的年代。华睿的飞速成长就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2006年5月,华睿嘉银投资基金注册成立。这是华睿的第一个基金,当时规模只有2000万元,投资人有七八个。七年之后,华睿投资旗下的基金已经有26家,掌控的资金已经达到60亿元。华睿投资的公司如今在主板、创业板上市的有13家,在新三板则有3家。2011年11月,则是华睿最风光的时候,它投资的龙生股份、申科股份、赞宇科技在那个月先后完成了IPO(首次公开募股),成就了华睿“浙江首席PE(私募股权投资)”的名声。
    业内人也会知道这样发展的不易。“前两年,大家都觉得做投资赚钱,资本都往这边涌,那局面就是所谓的大热必死。”
    华睿最初的投资领域都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这是外资投资公司不大看得上的领域。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华睿最大的机会。受到危机的影响,外资投资机构退了潮,因为手上的钱也少了;国内的投资机构很多也在观望,“那年四季度,坐飞机都没人了,大家都有点看不准”。
    宗佩民却看准这是投资最好的机会:“人家恐惧的时候你进去,这就是投资。”2008年9月份到2009年9月份,华睿一共投了二十几个项目,“很多好的项目,价格也很低,就等着人来投,我们去给股东做项目介绍,赢利前景分析,行业分析,盈亏平衡点分析。最后算下来,股东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怎么能不投。”。这些项目后来成了华睿旗下最优质的项目资源。
    做投资最大的难度来自于说服股东。股东都是民营企业家,他们投资的目的明确,就是要有高回报和快回报,他们忍受不了长期风险与压力。“这是我们的劣势。外资风投的资金来源更丰富,有养老金,有保险金,这些都是长期资本,甚至可以等10年,回报要求也不高。国内的出资人,等五年就是极限了。”
    按照行业的惯例,基金是要收管理费的,但是华睿旗下的26支基金只有一只收管理费。对于管理费,一些企业家会想不明白,你没有回报,凭什么收钱。这点也可以理解,说到底,没有回报,你管理费也收不长,没人会找你投资。“所以我们就干脆不收管理费,拿结果说话,靠业绩分成。”
    需要抵制的还有市场的狂热。2011年,2012年,全民做PE,华睿却没有投太多项目。好几只基金成立了之后,一直没有封盘,“勉强投资,还不如休息”。从去年9月开始,华睿又开始加快了投资的步伐。而那时候,很多一年前还很风光的PE已经找不到了,因为手上没钱了。
    “你可以把这称为投资技术。在产业需要的时候投资,在产业过热的时候休息。其实不这样做也不行,市场就是这样的规律。”

关键词:创投者,企业家,宗佩民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