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office服务 > 浏览文章

从“办事不过江”到“最多跑一次” 杭州高新区为何“跑”得那么快?

  • 杭州写字楼网
  • 2020/10/29 10:35:28
导读:从“开门办公”到“前店后舱”的窗口服务,从“办事不过江”到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从商事制度改革到“最多跑一次”示范区……杭州高新区为何“跑”得那么快?

    (原标题:杭州高新区为何“跑”得那么快? 记者:孟娇 通讯员:肖鳕桐)

    从首批2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到全区50000余家各类企业抢滩市场,杭州高新区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市场活力澎湃、双创要素聚集的飞跃。

    劈波斩浪的背后,是思想观念的解放、刀刃向内的改革举措和“小政府、大服务”扁平化机制体制的塑造。

    从“开门办公”到“前店后舱”的窗口服务,从“办事不过江”到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从商事制度改革到“最多跑一次”示范区……杭州高新区为何“跑”得那么快?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如今,高效优质的“高新服务”,已经成为杭州高新区的“金字招牌”。而它仍在不断探寻,以深化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力,转化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驶向“迈向世界一流”的广阔海洋。

    “办事不过江”为何成为“高新服务”的金字招牌?

    在文三路199号,23岁的创业大厦也曾有过一段“青葱岁月”。

    2000年,杭州最早的办事大厅就诞生在这座大厦的二楼。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集合了高新区管委会机关各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同时,市地方税务局的报税延伸点和会计、律师、审计、质量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在这里设立了工作岗位。

    当时,尽管杭州高新区管委会有权行使部分经济职能,但还有一些权限没有下放。为了减少企业的麻烦,杭州高新区开始尝试集中办公,把各个部门聚在一块,争取市里的相关部门开设窗口,让“企业少跑路”。

    “当时就想着,要为企业多考虑,这也是30年来,我们一直传承的理念。”1999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思红也参与了办事大厅的建设,“就连窗口的设计和安排都经过了反复讨论,比如窗口不设玻璃,就是体现亲民服务的细节。”

    此外,除了窗口,杭州高新区还开始了“前店后舱”的服务模式。也就是说,如果二楼办事大厅的窗口无法解决企业的困难,在创业大厦7-9层办公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会立即下楼服务,比如工商等重点服务部门,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则直接安排在大厅办公。

    办事大厅的建立,不仅便利了企业,也改变了机关的工作作风。当时,管委会流行着一句话,“不去窗口服务,怎么做好为企服务。”所以,当时区里不少公务员都曾在窗口工作过,直面企业需求。根据企业对窗口的评价,区里还安排了不少关于业务知识、礼仪、接待用语等方面的培训,全区上下服务意识的入脑入心,也为服务型政府的不断提升夯实了根基。

    一头是江北办事大厅服务的不断优化,一头是刚刚建区不久的滨江区也在谋求改革上的破冰。1998年4月,滨江区争取到了杭州市政府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办事不过江,收费归滨江。”

    这一政策,也让江北和江南两地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吃上了一颗“定心丸”——无论是企业选择跨江发展,还是继续留在江北开拓,未来,两区合并都不会影响企业办事效率。同时,杭州市也在高新区先行先试,进一步下放市级权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据杭州日报2002年10月的一篇报道称,“这几天,‘创业软件’的主管李岩终于松了一口气,在经历高新区和滨江区的体制调整后,很多像‘创业’这样的高新企业都在担忧,今后企业办理相关事务是不是必须过江了?没想到,如今不仅办事不必过江,而且随着在创业大厦的办事服务中心功能、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办理事务比起以前还更为便捷,更有效率了。”

    那时,江北创业大厦的窗口增至14个,企业从设立到日常运行的所有事务都可以在这个大厅里办结。

    再看江南,2004年,江南办事大厅在如今滨江区公安分局这个位置开门营业,当时江南大道的道路指示牌上,还特别加上了“江南办事大厅”的引导标识。

    在750平方米的江南办事大厅内,共组织了18个机关部门和单位进驻,设置服务窗口25个,工作台口36个,可承办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89个。至此,“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结”的服务机制正式在江南运行,也拉开了“办事不过江”到“跨江来办事”的序幕。

    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的“滨江范例”是怎样形成的?

    2016年底,一项“刀刃向内”、面向政府自身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首次被提出。事实上,“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事关为企服务的改革创新尝试,高新区(滨江)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先行先试——

    2013年底,高新区(滨江)成为浙江省首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推出包括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制度等9项改革措施,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五证一章”联办。

    2015年5月15日,高新区(滨江)发出全省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2016年10月,“五证合一”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广。

    2016年,高新区(滨江)推出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个体户“两证合一”等改革新政。

    2017年3月29日,大学生创业者余超拿到了杭州地区首张“1+X”多证合一营业执照,成为高新区(滨江)商事制度改革的再次破冰,而时间仅仅过去一年多,2018年的春天,高新区(滨江)又打出了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实施“证照分离”、扩大住所申报制范围三大“最多跑一次”改革组合拳。

    从江北办事大厅到高新区(滨江)行政服务中心,在杭州高新区工作了13年的王汀既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参与者,也是见证群众“办事不过江”转变为“跨江来办事”的亲历者。

    仅在2018年,高新区(滨江)行政服务中心共接待办事群众122.2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其便民服务事项总办件量与杭州市市民中心基本相当。

    而短短两年后,随着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的浪潮涌动,评价改革成效的数据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转变。现在走进区行政服务中心,鱼贯而入的办事群众长龙已经不见,一排排自助网上办理区,已经取代了窗口值守工作人员。

    “通过‘智慧大屏’系统监测,滨江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的人流量,2019年较2018年下降了20%,而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和网办模式推广的双重影响,较去年下降了40%。”滨江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汀介绍。

    人流量多与少的转变,恰是改革突破的具象表现。如今的高新区(滨江),再次勇闯“无人区”,以运用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积极探索线下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全力打造“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自今年7月到9月底,高新区(滨江)行政服务中心的大厅窗口数量,从93个减到了46个。

    减窗口、不减服务,更保证了企业办事效率。

    王汀举例说,比如商事登记以前共有15个窗口,业务较多时窗口人均等待时间约为9分钟,通过数据分析后压减至7个窗口,另一方面加大网报自助区的导办服务,目前监测到的人均等待时间为8分钟左右,成效很明显。

    改革正在进行时,高新区(滨江)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跑出群众获得感,跑出澎湃新动能,跑进下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三十年!

关键词:杭州高新区,高新服务,办事不过江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