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突破性的“跨江融合” 再次展现杭州担当和杭州作为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9/4/8 10:19:18
你好钱塘新区!
大江东位于杭州的最东面,处在萧山区东北部、环杭州湾的拐点上。下沙是大江东进主城区的第一站,两者隔钱塘江相望,中间由江东大桥架起互通的桥梁。
提起下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里有很多大学”;提到大江东,了解的人会说“那里是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表面看起来,两地风格迥异,实际上,却有着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CP感”。
这一次,两地融为一体,未来将描绘怎样的蓝图?又将擦出哪些意想不到的火花?
合并后可以下定决心
清理存量空间
给产业发展腾地
根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江早在9年前就布局了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集中力量推进这15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
大江东处于环杭州湾“V”字形产业带的拐点,作为推动产业集聚的一大重要载体,它与上海、南京、宁波等城市形成“1小时经济生活圈”,是杭州都市圈“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提高首位度、打造增长极”的重要门户,是环杭州湾战略要地和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地带。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杭州的浦东”。
大江东是浙江省政府确定“拥江发展”战略,以“智造引擎”、“工业4.0”为核心的实业产业集聚区。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大江东的规划面积约420平方公里,超过了杭州5个主城区之和,除了核心发展区外,大片土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但实际上,它的可开发用地并没有网上盛传的那么多,如果“单兵作战”,大规模开拓产业集群,后期或许也会面临缺地的困境。
再看下沙,这里曾是钱塘江入海口的一块滩涂,后来转变为集产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是杭州的重要产业平台。
下沙的发展瓶颈,同样跟土地有关。
早在两年前,2017年3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下沙副城分区规划战略研讨会,会上,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邵立春指出,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业经济虽然取得稳定良性的发展,但随着开发区区域地位的转变,在功能定位和交通格局方面都发生了较大改变,空间限制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两个区域都需要地,地从哪里来?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事业发展处处长接栋正博士说:“两地合并提供了一个契机,下沙和大江东融合为钱塘新区后,将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区,空间整合是必然趋势。近年来,下沙内部就已经在做产业腾挪了,例如逐步把生物医药产业搬到‘杭州医药港’。合并之后,相信产业的集中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密度更高、布局更合理,如果再淘汰掉一批存量企业,那发展的用地就会更多。”
经济要发展
实体经济不能吊车尾
新区既发展“智造业”
也紧抓“制造业”
腾出了地,有内容填进去才能发展。
在正式融合前,大江东和下沙这两个邻居的命运,就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在城东,且都有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
下沙街道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主要定位在以外资为主,发展制造业,实现产城融合;大江东是由原来的杭州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而来的,主要定位是“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看得出来,后者的定位是前者的“升级版”。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查志强说:“当下,浙江省将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杭州提出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在这个契机下,两地合二为一,能起到‘1+1>2’的效果,有效地集聚高端要素,促进虚拟产业长足发展。”
除了抓数字经济,大江东与下沙,也是杭州实体制造业的核心区域。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接栋正分析说:“杭州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制造业、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下沙与大江东合并,相当于将一个平台集中做大了,未来将更突出实体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与主城区、长三角的交通联系
打造亲密度更高的钱塘江交通带
杭州的城市空间,正经历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嬗变,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陈前虎说:“钱塘新区处在钱塘江的龙头位置,从战略意义上看,先抬起龙头,有利于驱动钱塘江两岸的整体发展。”
钱塘新区横空出世,而今迈步从头越。
开局之路如何走?
下沙与大江东隔着江,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目前两地通过江东大桥紧密相连,开车从大江东到下沙,大概只要半个小时,因此每逢周末,很多大江东的居民都爱跑去下沙逛街。
两地并为一体后,未来在交通出行方面将更加便利,符合《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打造钱塘江交通带的工作计划。
首先,艮山快速路下沙段已启动建设,建成后从江东新区来往武林广场,能节省30分钟。由于下沙中南部缺乏一条与主城区及大江东区域沟通的大容量交通通道,艮山快速路下沙段对于推进拥江发展战略、提升下沙交通区位优势、打通大江东对外沟通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铁7号线已正式开工,全长47.481公里,从吴山广场一路延伸到大江东新城江东二路,共设车站23座,换乘站9座,预计2021年实现通车运营。
地铁8号线一期也将与1号线对接,以1号线的文海南路站为起点,一路向东经停桥头堡站、河庄站、河景路站、青蓬路站和新湾站,把江东新区东部的大江东区块与下沙、主城区连接起来。
至于杭州之外,去年年底,杭州提出打造江东高铁枢纽,将大江东接入国铁网络,融入长三角铁路网络,实现1小时可达上海、宁波等地。
新区应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在物理空间上也要让企业“走出去”
城市国际化,是杭州900多万常住人口的共同期盼。但杭州要真正从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走向国际化城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去年2月,杭州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程华民提出,城市国际化要落到社会的小单元上,即打造国际化社区。
丽萨是英国孔子学院的交换生,现在居住在下沙街道早城社区。她说,来的第一天,她就爱上了这个社区。
她说:“那天我刚进门,社区里的工作人员就用很流利的英文和我说‘Lisa,give you this community hand book(丽莎,这份社区服务手册给你)。Hope it can help you(希望能帮到你)。’我跟他们之间的沟通毫无障碍,就像回到了英国的宿舍。”
早城社区、云滨社区是下沙的两个“2018年度杭州市国际化社区示范点”,社区随处可见双语标识,在住户交流群内沟通社区事务都是用英文对话的,此外还经常会开展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事业发展处处长接栋正博士说:“下沙所处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杭州传统经济开放区,多年来致力于招商引资,因此区域内已经有很多外资企业。加上下沙是个高教园区,有十几所高校在这里入驻,每所高校都接纳了一批外国留学生,因此,在这里打造国际化社区,能让更多外国人宾至如归,从而展现杭州国际化的一面。”
同时,下沙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本身招商能力就比较强,因此在招商上还可以实现和大江东联动互补,这对于大江东也是一大利好。
建设环杭州湾大湾区,杭州还要“走得出去”。
下沙与大江东原本就在做招商引资,在“引进来”这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两地融合之后,要进一步提高区域的国际化水平,还得靠“走出去”。
“下沙和大江东都有一些传统产业,例如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业,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强化互联网应用在实体经济领域的作用,让企业‘走出去’,或许就是新区的下一步动向。”接栋正说。
他还追溯了旧金山湾崛起的历程:从一开始,硅谷就摒弃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而是把科技创新力和线上连接能力发挥到极致,把物理空间的突破发挥到极致。比如Facebook连接全球四分之一人口;Google的Android系统连接了全球40多亿部智能手机……
推动高品质城市建设
留住本地和外来人才
是发展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内驱力
发展环杭州湾大湾区,人才是主体。
去年4月12日,国内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发布了《2018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数据报告》:从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这一年半时间内,杭州人才流入率高达13.6%,超越北上广深,领跑全国。
“杭漂”超过了北漂、沪漂、深漂……杭州就像一块磁石,把人才源源不断地吸引过来。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陈前虎说:“大江东和下沙两地融合,能推动高品质城市建设,有利于吸引外来人才,从而带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后驱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下沙高教园区是人才的“制造基地”,目前有在校师生约20余万人,对当地的消费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在产业方面,大学生的消费偏好,也促进了文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块版图上冒出头来。
接栋正博士曾做过调研,在下沙大学科技园内,共有十大特色产业园,包括工业设计、影视制作、时尚设计、传媒文化等产业,在这里,各高校创意园根据自身特点错位发展。
合并之前,下沙的工业发展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主流产业和大学生的就业匹配度有限,留住的基本是制造类人才,“校友经济”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江对岸,大江东近年来积极打造城东智造大走廊,接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较多。同时,因集聚了一批外资企业,还接收了较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两个区块合并之后,大江东的高端产业将发挥人才引流作用,吸引从下沙溢出来的人才。
杭州市人民政府参事、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汤海孺说:“过渡阶段,很多大江东的上班族都居住在下沙,例如福特的员工。因为两地存在公共配套服务上的互补,合并以后,连接更密切,往来更便利,一定程度上更能够留住人才。”
这次突破性的“跨江融合”,同时也从侧面传递出了杭州要推动区域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信心,钱塘新区诞生,将为杭州带来人才的新聚力。
“合并大招”将实现
资源高效、科学配置
让生产要素在长三角
各区域间流动更顺畅
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去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这之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经就《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达成充分共识,该计划涉及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国首位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引领区等多项内容。
打造产业集群,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与集中,而是产业的衔接和产城融合。在这个背景下,浙江发挥特色与优势,需要借助一些新力量。
“这次杭州把两个行政主体合并起来,首先是在制度和政策上扫清了障碍,有利于推动制度政策一体化。”陈前虎说,区域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
陈前虎说:“在合并以前,两个区块是独立的行政主体,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合并以后,从经济学上看,降低了交易成本,下沙和大江东能一起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高效、科学配置,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说,两地合并,有利于减少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实现优化配置。
其次,产业与城市功能也将融合得更密切,产城融合进一步加快。
陈前虎说:“下沙与大江东合并能产生释放效应,两个区块内部之间会出现要素重组。例如大江东一带的占地面积更广,可能会更关注孵化、生产制造,下沙一带未来将更多地承担起贸易、研发等功能,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功能优化。”
除此之外,下沙与大江东合并为钱塘新区,也开创了全国首例“跨江设区”先例,还将产生轰动效应与联动效应。
“合并‘大招’一出,一时间一定会吸引社会各界眼球,眼球经济的出现有利于带来资本和人才。”陈前虎说,“而吸纳了资金和人才后,两地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带动周边联动,比如海宁、上海等长三角其他地区。因为要素的流动,一定是在区域空间内实现的,这同时又是个合作性博弈的过程,会带来财富再创造,开拓区域经济新高地、发展新模式。”
(原标题:一次突破性的“跨江融合” 再次展现杭州担当和杭州作为 记者:凌姝文)
- 返回顶部
- 责编:8068
- 浏览:
- 来源:都市快报
相关阅读:
- ·杭州钱塘新区:“拓”出一片新天地(09/23)
- ·杭州钱塘新区市场主体加快“生长” 每(09/18)
- ·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为海曙区添动能(06/28)
- ·宁波海曙区抢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06/27)
- ·众创空间大发力 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06/26)
- ·杭州布局生物经济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06/11)
- ·宁波奉化: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06/05)
- ·宁波镇海: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06/03)
- ·宁波鄞州争做“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05/14)
- ·“国字号”研究院投运 杭州大创小镇再(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