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激情过后要理性(2)
经验不足降低成功率
纸上谈兵要变“有备而战”
调查发现, 什么最影响创业成功率。高达44.9%的受访者表示,经验不足;40.4%的创业者认为,“缺乏社会关系”。
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校园,创业经验的不足,尤其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创业往往是“纸上谈兵”。
“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许多创业大学生盲目乐观,没有做足充分心理准备。创业前往往接触的是成功案例,没有预见今后存在的困难。”本次实践调查的指导老师、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副院长王金安说,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小,创业能力缺乏社会认同,企业遇到难题时往往陷入无人可助的境地。
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对一些成功者的访谈发现,有备而战成为普遍共识。
“从9岁开始我便跟着母亲做水果生意,13岁时我帮着母亲打理杂货铺,它让我了解如何和顾客打交道。16岁时我又开始帮父母做海鲜生意,这时的我比同龄人有更多的锻炼,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从大学开始,我一直做英文版报纸《21世纪》的校园代理。从大二到大四,我总共卖了10万份报纸,每年有七八千元的收入。这些经历使我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实战演练能力。”……
更多的受访者认为,早一点为创业做准备,成功概率也会多一些。
学会合作共事
实现共同发展
调查显示,9%的创业者表示因为自己的团队缺乏合作精神,从而使企业运作效率大大降低。而其中,自我、不轻易采纳别人意见往往是刚毕业大学生们创业时最容易出现的性格缺陷。
“2005年5月研究生毕业后,我从事了IT行业,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宋斌的团队共有7个成员,回忆创业历程,宋斌觉得,和谐的团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当你的见识、水平和阅历不如别人时,要尽量相信对方,这样对双方都好,对团队和谐至关重要。”宋斌也学会了信任别人。
希望多过失望
坚持就有未来
在一项“创业者对创业的未来展望”调查中,61.11%的创业者表示“前景很大”;26.67%的创业者表示“遇到一些小问题,会继续做下去”;10%的创业者表示“赌一下,不成功便成仁”;“问题较大,需要做大的调整,但目前还有没解决方法”的创业者仅占2.22%。
创业之路,有太多的荆棘与蜿蜒,太多的辛酸与艰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深知其味。
“2007年,我身兼两职,一边和朋友合伙开网店,一边开办传媒公司。直到年底,传媒公司没接到一个定单,网上开店也被骗了,资金被人一卷而空。”创业之初,陈立强遭受的挫折接二连三。
他打算代理美国的一种节油剂,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绕着杭州跑了一圈后发现,这种产品性能一般;他也曾计划卖活性炭,专门和朋友赶到德清一个窑厂呆了很长时间研究,最后还是放弃了。
种种尝试后冷静下来,几经思忖,陈立强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做传媒。先尝试制作了一本家居类杂志,继而《尚大学》杂志走红了大学校园。一年后,他获得了一百万元的风险投资。
创业精神人人要有
“老板”未必个个都做
“从丰富个人阅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角度讲,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校大学生边学习边创业,能够很好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伏晓红说道。
然而,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观念尚存,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不断热门甚至白热化就是很好的印证。甚至一些企业家也认为创业太艰辛,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去创办企业。调查发现,有6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创办企业的打算,仅有8.3%的同学会经常参加学校创业活动,接受创业教育程度较低。
“学校通常是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办几个强化班,举办几场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和创业沙龙。高校没有真正发挥经管类院系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创业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一位高校老师呼吁。
实际上,创业不一定是人人都当老板,而是作为一种素质、一种人人都需要的精神。
相关阅读:
- ·高新区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09/25)
- ·大学生五十万元买写字楼创业(12/20)
- ·浙江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只占4%(06/13)
- ·在杭州创业大学生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