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切忌“各取所需”的“两面倒”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8/6 15:06:06
8月3日,《人民日报》“新兴媒体”发表了《41位党政“高官”与一抉“留言板”》,一时间,引发社会各界和众多网民的强烈关注。
官员“网络问政”,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无疑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的一大潮流。41位党政“高官”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注重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力求拓宽“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快捷通道,实属难能可贵。
尽管目前的官民交流渠道通畅,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不少官员特别是到了一定级别的党政“高官”,真正深入基层,直接与普通百姓“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毕竟很少;而在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能面见一定级别的官员并与之沟通,这样的机会也少而又少。同时,在目前拥有的4.2亿网络大军中,仅有41位党政“高官”与普通网民“面对面”交流的机率很小,因为人数悬殊太大。而普通百姓真正能面见一定级别的官员并与之沟通的机会多,但由于他们整天忙于杂乱无章的“琐事”,上网少,即便“心血来潮”,为“赶时髦”,走进网络,又有几人能做到:“上网收集‘网情’,下网办好‘网事’”呢?
毋庸讳言,普通百姓能面见一定级别的官员距离是存在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上下形成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缩短时空距离,构筑迅捷沟通,实现政民互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本着这一目标的官民网络互动应能让双方满意,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网民不吝啬掌声,但笔者认为,要取得更好的“网络问政”效果,则应多在互动上下功夫,切实防止出现官民“各取所需”的“网络问政”通病。
从许多地方的官民网络互动实践来看,官员一方面是要了解社情民意,感受基层民众心声,另一方面则始终是希望公众对政策措施增进认同、增强共识,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减少施政阻力,增强施政效果;而普通百姓虽然也能由此了解到政府的公共政策,了解到政府的工作重点,但很多老百姓还是希望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将大多数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一些关系到自身群体切身利益的问题向官员反映并寻求解决。因此,“网络问政”就会出现官民“各取所需”现象。
“网络问政”一旦陷入“各取所需”的状况,官与民难免就会“自说自话”。自说自话表面上看起来也很热闹,但实际效果却会大打折扣。时间一长,官员们自然会觉得,与网民进行交流,也就是走个形式,不会产生自己希望出现的效果,自然不会有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态度;而网民看到自己向官员反映的问题得不到重视,特别是看到自己迫切需要官员出面解决的问题竟然被忽视,恐怕也难免会认为这样的交流是“作秀”,也就不会认真对待,而取而代之以“游戏”心态参与。“作秀”、“游戏”心态的滋长,必然会侵蚀网络问政的良好愿景,本来已经制度化的官员网络互动,也有可能因此大受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构筑民意表达平台、创新政务公开载体、及时了解舆情、促进科学决策,理应成为各级官员的施政亮点。但要做得更好,还必须解决“网络问政”过程中官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触网”的官员能否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开阔胸襟,更加认真的倾听,更加坦诚的交流,真正做到上网收集“网情”,下网办好“网事”,实现政民互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相关阅读:
- ·网络问政,沟通零距离(11/13)
- ·丽水驶出网络问政直通车——民生难事一(07/17)
- ·网络问政从“问答”转向“深问”(10/23)
- ·网络问政的倒逼与抵制(09/19)
- ·要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工作方式(05/28)
-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03/13)
- ·网络问政切忌盲目跟随潮流(12/30)
- ·开展网络问政 探索新社会管理模式(12/07)
- ·什么都问百度何必养着公务员?(11/22)
- ·公务微博微天台:网络问政载体 网上便民(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