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回归 “杭州模式”引无数老乡竞折腰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3/4/18 14:12:46
“浙商”回归,正在成为浙江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近几年,浙江省各地和全国各浙江商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商回归发展的高潮。
在资金紧张、资源制约、投资趋缓、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面前,杭州市以开拓创新的姿态赢得了浙商回归的开门红。截至今年2月,杭州市引进浙商回归项目126个,引进浙商回归到位资金超过60亿元。
浙商回归,对浙江、对长三角、乃至对整个中国来说,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日前,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李金珊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良教授,走进本报《财经三人吧》新闻演播厅,为我们解析“浙商回归”时代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将为杭州带来什么变局。
“杭州模式”
杭州把支持浙商来杭创业创新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制定出台了“1+13”政策。其中“1”为市级层面制定的《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若干意见》,“13”为13个市直属单位研究出台的13项相关配套政策,包括总部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浙商回归
近万亿民间资本是一座富矿
吧主:2013年是推进 “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开发区各项工作提档升级和进位争先的重要一年。浙商回乡创业投资,对于调整浙江积极结构的作用是明显的。
李金珊:一反常规的举措,缘于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长三角的经济格局中,早年的“好学生”浙江的经济规模已不占据优势。过去的10年中,浙江GDP增速已经连续10年下滑,近年来更连续低于江苏。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离制造业”问题凸显。
2005年后外贸环境就开始恶化,对浙江微型出口企业影响比较大。浙江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但结构调整需要资金。
外部危机使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浙江经济形势严峻。加上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不断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增多,在日益激烈区域竞争格局下,浙江省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压力不断加大。
马良:“浙商回归”的引进工作在2012年被浙江省升级为“头号工程”。这是浙江的破局之举,也是浙江独特的产业结构决定的。
外需锐减、内需趋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就要发挥主力军作用。但从2002年以来的苏浙两省主要经济数据比较中清晰地看到,浙江投资不够给力。
光靠政府的投资已难以“解渴”,浙江只能发展“三民主义”,依靠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家。尤其是浙江有一个独特的优势——资本优势。估计浙江的民间资本总规模在8000亿—10000亿元之间。浙江籍商人有400万人在省外,100万人在海外。
浙江既不像江苏和广东可以依靠大量引进外资,也无法像中西部那样借助中央政府补贴,浙江最大的优势还是浙商群体。
所以“浙商回归”其实是集聚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
浙商回归能带来怎样变化
可优化浙江就业结构和人口结构
吧主:“浙商”回归的力量显而易见。去年,全市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实际到位资金418.86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在沪浙商回归发展五年千亿投资计划”、建设浙商总部中心……这一个个项目,就是各地浙商响应回乡投资号召的成果。
说到变化,不得不说商会成为杭州经济发展正能量。
李金珊:要问浙商回归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关键要从源头追问,究竟引进了什么样的企业和项目。现在招商设了资金门槛,关键还是要立足浙江的产业结构来进行招商。
主要原因是浙江作为资源小省,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都很缺乏。回归工程能否成功和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关,比如回来后劳动力成本、土地优势是不是存在。
不过,吸引浙商回归、人才回归发展高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一是能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流入,另一方面是用产业门槛限制低素质劳动力流入。这样一增一减,可以优化浙江就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进而构筑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结构。
马良:这种策略角度是顺理成章的,但能不能奏效都还有待未来更长时间观察。
为推动浙商回归工程,浙江省各级政府除了为回归企业制定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还启动对11个市,20个省级相关部门以及29个省外浙江商会的目标责任制考核。
对内,地方政绩将与引进浙商资金的成绩挂钩;对外,浙江省政府将会对驻外商会的负责人进行打分考核。这在浙江省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不过,将招商引资与政绩、考核挂钩,这种举措对于历来以“大市场、小政府”闻名的浙江省来说可谓新鲜。能否真助力浙江度过最艰难的产业转型升级期,眼下还没有答案。
浙商回归缘何钟情杭州
这里有令人心动的平台和支持
吧主: 杭州,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为浙商创业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和支持。
李金珊:在区域竞争的压力下,浙江呼唤浙商回归,可以利用浙商手中的存量资金来增加有效投入,振兴实体经济,进而也能够改变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样,浙商也需要转型升级,资本也需要找到出口,可以说,这是浙江发展升级的需求与浙商资本的投资诉求,在“回归”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接下去要考虑的是如何为回归浙商提供优质服务,因为浙江以及杭州在生产性要素上是没有优势的。过去30年,浙江经济之所以跑在全国前列,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无为而治”,在全国率先放松了对民营经济的管制,放水养鱼,靠体制优势实现经济快跑。如今这种体制优势已渐渐远去,政府应主动出招,为企业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马良:浙商回归考虑的主要是四个因素——义,利,名,乐。可以打“乡情牌”,但不能光依赖乡情,热爱家乡的同时,也要实现对利益的追求。政府应出台性价比更好、更符合实际的、更具有长远发展的项目吸引浙资回流。
“名”是指尊重回归浙商的政治需求,同时,省政府应该更系统性地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及时向省外浙商更新项目信息。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
相关阅读:
- ·成思危:浙商“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要不(10/28)
- ·数字经济成为城市产业发展新动能 省内(09/04)
- ·2019年度“浙商创业青云榜”启动(07/09)
- ·浙商银行全国总部正式落户杭州钱江世纪(05/08)
- ·奥体TOD:未来城市看杭州(04/24)
- ·杭州钱江世纪城再添新地标 浙商银行总(03/15)
- ·浙商银行总部落户杭州钱江世纪城(12/11)
- ·杭州萧山区持牌金融机构总部已达8家(11/27)
- ·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将成为创业园(05/10)
- ·江干:“国际范”城市新中心正在崛起(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