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地产未来趋势及运营模式
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尽管社会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强,但银行信贷资金比较紧的情况下,行业整个生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未来商业地产的商业模式与整个行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第五届亚太商业地产国际峰会”上,众多专家对产业链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最前沿热点话题,共同探讨亚太地区商业地产的未来趋势及运营模式。
中国商业地产是头大象
——Huhan Capital执行董事、前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 Kenneth Rhee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比较了解。这些盲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大象,有的人在摸大象尾巴,有人摸到大象的腿。最聪明的人则坐在大象身上,告诉他们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经验。
现在,中国就好像这头大象。对于国际的房地产基金而言,这个大象太大了。有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来到中国,想要建设这个大象。尽管不同的人对中国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中国可以提供非常多的机会,尤其在房地产方面。
我们来看这头大象如何变得越来越大。2000年中国GDP全球排名第五,在德国之后,2010年升到第三,十年间GDP增长非常快。中国的中产阶级增长也很迅速,今后十年增长将会更加迅速。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会关注二三线城市的写字楼等建设和投资。之前,海外投资商投资中国的商业地产,喜欢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很少在二三线城市投资。
实际上,若按中国城市人均商业空间来看,中国的商业、物业是比较有限的。对于零售物业来说,中国人均是0.9平方米/人,韩国是1.3平方米/人,香港1.5平方米/人,美国则是3.9平方米/人。中国商业地产占总房地产存量为8%,市值占到17%。而商业地产在日本占30%,市值占到54%。
事实上,写字楼市场在北京、上海依然非常强劲,比如陆家嘴出租率在95%以上。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下滑之后,租金却没有很大下降,租金价格还在飞速增长。大家可能低估了当地一些企业对于写字楼的需求,过去写字楼主要租户是海外公司,而现在有很多新的租户,他们都是本地公司,并且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增长。
一些优质的商业地产还是比较短缺的,A级写字楼,北京超过14%,上海超过30%,但上海大部分的楼宇都是5年前建造的。
一般外商投资者倾向于在黄金地段进行。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外商投资新天地写字楼、中信广场,还有陆家嘴21世纪广场等。
零售市场怎么样呢?零售资产对于外商投资者来说有很大的挑战。通常因为商业地产比较容易管理,容易控制,只需请一些地产中介帮忙来管理。但是零售资产没办法这么做,需要每天关注,而且零售地产下降的风险会更大些。很多外商投资者对于零售市场的投资可能会更少些。
外商投资者面对的诸多挑战是本地投资者所没有的。尤其是面对金融投资者,他们要看开发的能力,因为他们会倾向于购买现有的一些地产,而这个存量是比较有限的,比如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很多热钱都在追逐这样一些地产。
回到开头,并不是真说外商投资者是盲人。他们很多人对中国非常了解,他们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了解这个大象不同的部分,只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盲的。
融资决定胜负
——复地共赢资本董事长 王哲
地产过去经历十年的高速增长,住宅业赚得钱是最多的。但接下来,因为住宅业受到中央政策的调控,大家看到,可能商业地产的机会来了。
商业地产在过去十年也有它的一个独特特征——重资本。住宅通过预售变成相对而言资本投入不高的行业。目前,由于住宅销售速度趋缓,住宅投资开始变成越来越重的资产,而商业地产,通过各种融资手段的创新,有可能比过去要轻。收益率上,在今年这个点,住宅收益率在下降,商业收益率在上升。
作为开发商来说,未来资金的运作如何突破,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也是未来十年谁能赢的关键。
用一些数据来阐述,为什么未来的房地产融资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从数据可以看到,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在一季度下降比较大。主要原因是销售,定金和预售款下滑较多,按揭贷款也有下滑,外资减少。所以,整个行业资金的来源是收缩的。
事实上,贷款是越依赖它越懒。整个房地产行业在国内银行贷款余额越滚越大,而现在贷款的口子收得很紧。尽管银行贷款肯定要放松,因为存款准备金率在下降,但主要是定向放松,这是政策决定的。接下来会对农业贷款,对中小型企业贷款定向放松,而不是一个泛泛放松规模,所以不要对此抱太大期望。
在基金融资方面,当然也有一些限制。备案制推出;外汇管制,有时紧有时松,有些地方紧有些地方松,也不具备大规模推广。
国内现在房地产企业限制上市,香港还可以上,今年还会上三个,但是P/E很低,为了换得上市地位,可能拿到10亿元的资金就算了,不可能大规模融到40、50亿元。
整个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怎么突破?很多境外上市公司发债,成本从4.8%~14%都有,要看企业的等级。因为这个钱是可以做股本的,可以做土地投资,开发商觉得发债成本还不错。但如果企业等级不高,成本则可能达到10%,且这个10%是从境外获得的,对境内的业务拓展还隔了一个海关,资金要进来,本身是很难的,且审批上也很困难,通道很窄,所以若加上转换成本,总体上很高。
在境内的公司,因为没有境外平台,往往主要以信托为主。此外,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涌向了基金。因为基金是一个股权融资,可以用来投资土地,从根本上解决了房地产商资金要扩张又没钱的局面。
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首先,信托增加了负债,融资综合成本也在17%以上,同时,还有其他限制,如四证齐全。另外,还有相应的监管,通常,信托公司参与度很深,要进入董事会,拥有一票否决权。
我们最近正在研究并推出,突破信托+基金的模式。信托本身对房地产有7千亿元的投入存量,份额已经投进来,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市场抽身而走。但碰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就是要与基金进行结合,转换为以基金为核心的一个主体,将自己变成一个通道。
比如,对于收租的物业,通过该模式设计一个基金,下面保底上面封顶的浮动,心理上愿意付15%,做成8%~20%之间的浮动,将来物业升值可以拿到20%,投资者可以去赌。但反过来最低支付一个银行贷款利息。通过这样的结构产品,让投资者得到一个浮动的收益,无论未来房屋价值升值或贬值。
第二个是高风险的杠杆翘动模式。优先劣后,优先是作为一个固定的收益,依赖于劣后的股权,劣后借优先做了股权投入。劣后这个层次的投资者如果看好,那么他来翘动杠杆,承担百分之百的股权浮动收益。这也可以应用到商业地产上。
相关阅读:
- ·萧山、钱江新城领衔杭州写字楼市场(12/05)
- ·商业地产转型应对电商挑战 王健林PK马(12/03)
- ·商业地产租金上涨过快 零售业发展危害(11/26)
- ·写字楼进入年底冲刺期 商业地产风险加(11/21)
- ·面对马云豪言 商业地产,你hold得住吗?(11/20)
- ·杭州商业地产后劲足大型综合体最吃香(11/19)
- ·你会挑选商铺吗?好商铺才能真正聚财(11/19)
- ·马云“商业地产打压论”并非空谈地产(11/14)
- ·上周杭州写字楼成交均价稳中略降(11/14)
- ·中国商业地产呈现出放缓态势(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