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双创服务 > 创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创业大赛是大学生创业的一条捷径?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9/4/27 17:27:40
导读:

    曾几何时,创业大赛风靡全国,持续升温,一直被当作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高绩效团队和争取风险投资的重要实践平台,“视美乐”、“易得方舟”、“博创”、“慧声”等众多优秀创业团队在全国脱颖而出。然而,这些获得大奖的项目到最后并没能成功创业,相反,更多的是一个个年轻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刚刚从校园中迈出,就因无法独立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而悄然倒下,众多所谓的创赛金奖、银奖方案胎死腹中,根本没有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前两年,浙江一家电视台曾创办过一个知名的创业大赛,举办两三届后,最后无疾而终,栏目中获奖的创业青年,现在也不知身在何方。即使有些团队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受到过投资方的关注和新闻媒体的吹捧,但是在所谓签约的光环下所隐藏的,不过是组办方的数字造假或者投资方的噱头表演。

    上周,在浙大的一次讲座上,柳宏传博士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对创业大赛发出了质疑。创业大赛究竟给大学生带来了什么?创业大赛未来之路路在何方?带着这些疑惑,他走访了一些参加过“蒲公英”和“挑战杯”创业大赛的选手,调研结果令人担忧。

    调研结果一:创新创业并非创赛参加者的真实目的

    调研结果表明,首先创新、创业并非创赛参加者的真实目的。参赛者感受最深的不是企业创立的成功,而是更关注创赛的过程、人生经历的丰富、知识结构的提升,以及结交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不少参赛者功利色彩浓厚,执着于竞赛成绩的高低,因为这些荣誉的获得将与奖金、称号、保研、评优、资历等直接挂钩,但他们却对推动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运营漠不关心。在一份份数据详尽、包装精致的商业计划书背后,获奖虽然最引人注目,但对于技术创新所需的启动资金和风险资金,却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争取。

    调研结果二:创业团队缺乏将技术做成产品的能力

    其次,调研结果还表明,创业团队缺乏将项目做成产品的能力。即使抛开参赛者的功利主义思想不谈,单就创赛项目本身而言,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前景不明、产品定位模糊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创赛项目还只停留在“商业计划书”阶段。营销渠道的缺失、资金运作的巨大缺口,以及把项目做成产品能力的匮乏,常常是横亘在大学生创业者前面的三道坎。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技术和思想创新,还需要依靠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以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团队协作。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意向创业者还远不具备成熟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以及管理协调能力,高风险项目运作的经验严重不足。一些大学生热情有余,稳重不足,对创业的理解尚显片面,容易把难度弱化,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压力面前的心理承受力与协调能力不足。另外,大学生创业普遍最为缺乏的,还有市场开拓与融资能力。

    调研结果三:创业项目技术成熟度低

    结果表明,创业项目技术成熟度低。创赛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大学的研究机构,大学生们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把研究机构的技术包装成商业项目参赛,这是参赛项目的主体;还有一部分则是来自学生的科技成果。应该说,指导老师能把自己的项目拿出来,一般就隐含着这些项目技术前景并非很好的可能性,因为这些项目大多还处于实验室里的原型或小样阶段,许多项目根本没通过中试阶段。还有不少项目的实验条件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结果虽然是非常漂亮的,但试验条件却是极其苛刻的,如果把这些技术项目真正拿到企业去放大产业,基本面临的都是无法投产的尴尬局面。实验室的技术与工业化的技术相去甚远,这也是众多企业对创赛项目踯躅不前、无比冷漠的原因所在。

    而企业不单是对创赛项目如此评价,即使是对于高校教授们的研究项目,评价也是大体如此。高校科技研究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如果是真正有市场前景、技术成熟度高的项目,一般教授们会倾向于自己主体运作或者直接找企业做”技术许可“或”技术转让“了,没必要通过创赛这样漫长的活动来运作。

    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专利申请已达500万件,授权专利累计超过200万件,而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每年都超过3万多项。如此之多的科技成果,其中能够投入商品化的,大约为15%左右,而真正能够形成产业化的,不足5%。

    调研结果四:创业投资对创赛项目毫无兴趣

    调研出现的第四个结果是,创业投资对创赛项目毫无兴趣。几乎所有的创赛项目,由于自筹资金能力有限,都把融资希望寄托于创业投资和技术作价入股。而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制作精美、资料翔实的商业计划书其实只是给评委看的。更令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项目其实根本没有经过权威部门的技术鉴定,所谓的获得专利只是处在申请阶段,而能否申请成功,就不得而知了;所谓的无形资产评估,其实基本上都是虚假的,大家要的不过是一套规范的竞赛流程,让技术无形资产显现出价值,去获得投资方的青睐,而非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质。技术价值到底是多少,那就不是参赛者所能决定和关心的事情了。

    那么,组办者邀请来的创业投资方,对大学生创赛的感觉如何呢?结果同样是令人沮丧的,投资方对创赛项目根本没多少兴趣,参加点评不过是走走过场,或者作秀而已。

    这其实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的。近年来,中国市场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VC)总额虽然快速成长,投资金额增长了近9倍,从2002年的5.34亿美元增长到50.07亿美元,但投资项目仅从2002年的178起增长至2008年的535起。此外,2008年,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 在中国大陆共投资155个案例,投资总额达96.06亿美元。也就是说,每年在大陆进行VC或PE投资的项目不过区区几百项而已,这和国内巨大数量的融资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而进入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以后,VC和PE则遭受重创,下降幅度高达8成以上。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之下,不能排除今年中国创投市场继续下行的可能性。去年中国创投市场总投资金额中,有超过70%来自外资基金,其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hip,LP)多为境外退休基金、养老基金、大型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等。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受全球证券市场大幅下挫影响,资产配置比例失衡,流动性捉襟见肘,将无力增加对创投领域基金的投资,承诺的资金亦难以按时到位。同时,创投机构面临退出难题,证券市场仍然低迷,并购市场活跃度无明显增长。因此,尽管近年来创业投资市场对我国创新创业项目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总体上仍呈现杯水车薪局面,甚至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创业投资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支撑中国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相当有限。

    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创赛本身所能承载的创新创业内涵非常有限,它根本无法成为高校科技活动中真正反映创新与创业绩效的平台与载体,由此而产生的大学生在参加创赛之后的创业高失败率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届清华创业大赛的特约评委研华(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春盛认为:“参赛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学习,得奖的方案虽有一定创意,但是否可行尚需市场检验。而对于许多学生创业者来说,他们对产品如何从创意到投产到最后商品化的过程还是陌生的。” 要想大学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就必须端正创业大赛动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改革创业大赛的管理体制,以避免创新创业的高风险。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大赛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每日商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