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双创服务 > 创新之路 > 浏览文章

换个角度读《论语》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1/2/16 13:48:12
导读:   孔子待弟子也打小九九    换个角度读《论语》    无论是否愿意承认,孔子都称得上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他离我们很近,世人皆知有孔子,《论语》中的经典段落,老百姓也大多耳熟能详。他也离我们很远,因

    孔子待弟子 也打小九九
    换个角度读《论语》

    无论是否愿意承认,孔子都称得上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他离我们很近,世人皆知有孔子,《论语》中的经典段落,老百姓也大多耳熟能详。他也离我们很远,因成了“符号”,反而让他的公众形象变得异常模糊。仿佛他只能是记在书里,刻在石像上,供在庙里,但,那是他吗?有几个人读懂了他?
    自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去后,经过不断地“被阐释”,已变换了无数个模样。这使得今天的我们难免遭逢如下困境:不仅从时间上离孔子愈来愈远,甚而从心理体认上也离他更为遥远,以至于我在面对横空出世的那许多打着“孔子”招牌的图书,反而不知该相信谁,又该读谁?
    一如我现下捧着的这本《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名字很新潮,内容很颠覆。我依然有丝疑虑,这回石毓智教授笔下的“非常”孔子会是真实的吗?会不会又是一个貌似语出惊人、实则不堪一击的伪孔子论?

    给《论语》换个读法

    “读”孔子其实依旧离不开《论语》。哎,只是《论语》都快被读滥了,还能有什么新意?好在,石教授换了个读法。
    众所周知,《论语》采用的是语录体。从好的方面说,它把孔子的原话删繁就简,往往是抓住其最主要的点压缩为提纲式语言,再用很简明的方式传达给人,方便后人记忆学习,流传到今的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于《论语》,正说明这种语体的优势。从不好的一面说,因为它对文字的浓缩,难免导致语句缺乏语境,造成歧义,有的记述令人费解。
    而石教授独辟蹊径,剑走偏锋,把《论语》涉及的每一个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一个系统,并辅之以相对可靠的历史资料,如《史记》《左传》《孟子》等作为参考,把《论语》的原话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以此,以求弄清楚他们一言一行的前因后果,从而理解《论语》的深意。果不其然,这种视角下的《论语》别开生面,孔子也换了新的面貌。

    还原孔子小心眼的可爱时刻

    本书的一大宗旨是把孔子还原成“人”,让老夫子重新做人。不捧杀他,不棒杀他,爱他的坚守,爱他的情操,爱他的智慧,也因为他时不时要露出来的那点小计较、小脾气而忍俊不禁,由此倍觉其人性的真实。
    突然想起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曾这样评价孔子说:“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虽然王小波似乎对孔子学术的评价不高,但他的这句“我喜欢他”,我倒觉得道出了孔子研究之真味。
    回顾历史以至今天,崇拜他的“空心粉”们往往被老先生忽悠得找不到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而不爱他老人家的则多恨不能将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此时的孔子又往往从神坛跌落,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的命运从斯文扫地到送上神坛,曾经几次起,几次落,其实这和他老人家本人又何干呢?
    在石毓智教授眼中,孔子便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操守自然是高尚的,却也有着七情六欲,遇到事情也会打小九九。比如,他对学生有无限的爱,但老话说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孔子对学生也多少有点分三六九等。像他对颜回,那是不吝溢美之词,这个爱从现实的意义看,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但反效果便是让颜回深深地陷入了精神恍惚,不能自拔;老夫子当然也爱子路,可是鲁莽的子路总要挑出老师的毛病来,这让先生既爱且恼,于是找到机会便要压制一下子路的冒进,每每看到子路被自己数落,心里最爽的恐怕还是老夫子本人吧?
    书中,石教授着重谈了孔子和阳货、晏婴等人的恩恩怨怨。按他的论证,孔子在处理与之有过节的人的事情上,其理论总纲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在实行起这个理论总纲时,是有血性的,不过仍会因个人的情绪而摇摆不定。例如,孔子因为跟阳货的一段过节,所以后来遇到阳货始终不能严格遵守这个原则,做的事既可爱又有点可气。当然,他并非处处表现出小心眼,在评论打破他在齐国实现政治理想的晏婴时,孔子又能充分肯定其优点,这既体现了孔子不“以人废言”的君子之风,恐怕也是他通达世故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还觉得不过瘾,建议回家拿本《论语》。不要按照现在编排的顺序看,也试着换个方法和角度,“读《论语》一定要有一个系统观,把有关的事情放在一起来看,方能弄清问题的真相。”
    让孔子回到人间,唯此,他才有可能真正走近我们。我们才能说:夫子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关键词:《论语》,孔子,创新思维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都市快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