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就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作出的决定(2)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1/12/30 13:52:46
三、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长期基础性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为主阵地,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考学、评学、述学制度,引导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泛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积极探索大众化的理论宣传,精心组织“理论宣传普及周”、“社科普及月”和“全民读书月”活动,大力推广“微型党课”教育,巩固深化“宁波论坛”、“社科讲堂”和“天一讲堂”等品牌建设,精心培育覆盖不同群体的市民大讲堂,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探索建立宁波区域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八)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宁波精神。扎实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激励全市人民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推动“六个加快”战略和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扎实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广泛开展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基层先进典型评选宣传活动,努力在全市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的精神风貌,以思想的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宁波精神的时代内涵,着力增强宁波精神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使宁波精神始终成为全市人民的主体意识,成为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强劲动力。
(九)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把道德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制定出台《宁波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深化“我们的节日”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分层施教,广泛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精心组织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守规矩、重礼仪、懂感恩、讲诚信、尽责任、做好事的良好道德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实施“文明宁波系列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形成城乡一体化文明创建新格局,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提升全体市民道德素养,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推广“四点钟学校”模式,深入实施“春泥计划”,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体系。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符合社会需求、便于不同群体参与的工作体系,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个性化、规范化。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四、着力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按照“把好方向、当好智囊、建好机制、育好人才”的要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实践”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积极推动理论创新,更好地服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整合社会学科研究资源和力量,加强社科院、党校、高校和相关社科研究机构建设,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健全县(市)区社科联组织,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努力构建完善的社科研究网络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品牌建设,扩大宁波学者和宁波学术影响力。
(十一)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建立宁波文化创作题材库,切实抓好“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重点推动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地域传统文化题材等作品的创作。进一步创新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努力形成一批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动漫、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激励、推广力度,加强对原创性文化作品的扶持,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十二)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壮大主流舆论。加强主流媒体与都市类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联动互动,着力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精心组织重大决策、重大成就、重大典型、重大活动的主题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新闻策划和采编业务水平,着力形成正面舆论强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重大舆情监测研判制度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制度,加快构建覆盖党委、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发布体系,努力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强化新闻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传媒集团和名专栏、名节目。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三项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十三)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进一步完善网上互动对话交流机制,积极倡导党委、政府部门特别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部门开设微博,有序推进网络问政。大力推进“宁波记忆”特色数据库建设,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网站,精心打造“网络文化节”品牌。加大对中国宁波网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政府网站和区域性特色网站的发展,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形成积极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深化网络文化环境整治行动,强化对论坛、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引导和有效管理,加强网络专业管理队伍、引导服务队伍和网络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舆情研判导控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工作网络,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引导网上舆论、服务百姓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五、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宁波文化广场、宁波报业传媒大厦、宁波广电传媒大厦、宁波市艺术剧院、宁波历史纪念馆、宁波市档案馆新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三江文化长廊”的辐射力。要根据各地文化优势和文化需求,加快实施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多厅数字影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县(市)区都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廉政文化工作室、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行政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切实提升基层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宁波日报
相关阅读:
- ·杭州艺创小镇:打造中国数字文化艺术高(06/19)
- ·杭州艺创小镇打造中国数字文化领域的产(06/14)
- ·一季度杭州西湖区文创产业开局良好(06/10)
- ·助力杭州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 37个项目(05/23)
- ·杭州“菜担儿”要变站城一体“新门厅”(03/29)
- ·杭州武林新城新地标“天空之城”开建(03/28)
- ·发挥政协优势 助力杭州之江文化产业带(03/28)
- ·杭州西湖区3家文创园获评省重点文化产(01/28)
- ·嘉兴推动秀湖文化产业圈建设 打造秀洲(01/16)
- ·文化金融合力助推杭州之江文化产业带建(01/10)